每當看到孩子跟朋友玩得不亦樂乎, 家長們可能會想:跟孩子做朋友可令孩子更開心,親子關係更親密?朋友與家長的身份始終有別,除了提供情感支持,父母亦背負着教養責任,包括在孩子遇上問題時從旁指導,行為不當時予以糾正。模糊了親子和朋友的界線,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
朋友與父母的角色和責任截然不同。朋友是可選擇的,我們可跟情投意合或興趣相近的人做朋友,亦可選擇跟當中較投契的發展為知心好友,與較疏遠的當點頭之交。由於雙方水平相近,朋友很少會對我們的行為作過多批評。
父母跟朋友一樣會聆聽我們的疑惑,給予我們支持,並接納我們的缺點,唯親子之間哪有「選擇」一說?父母怎會放棄孩子?父母人生經驗比子女豐富,會擔當孩子的最信任、最可靠的後盾,在孩子的成長路上給予適切引導,灌輸孩子正確的道德觀念。
不當朋友 也可成信賴傾訴對象
不當孩子的朋友,不代表我們無法跟孩子建立和諧親密的親子關係。作為父母,我們當然可以跟孩子一同玩樂,亦可表現得平易近人,讓孩子願意時刻親近,但亦需讓孩子明白,父母定下的規則和界限不能隨便跨越。例如,父母每天聆聽子女的生活經歷,鼓勵子女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是父母表示願意尊重孩子感受的方法,也是在對孩子表達關心,讓他們明白父母是可信賴的傾訴對象,但不代表孩子可以用不適當的言詞或口沒遮攔地跟父母說話。
父母對孩子的糾正是可貴的教導機會,讓孩子從中學到禮貌待人等正確觀念,同時,父母亦可帶領孩子經歷處理問題的步驟,例如父母可以先問孩子,若有人用不友善的言詞跟他說話,他會有何感受?孩子自然會回答生氣、不開心等負面感受,父母藉着引導孩子易地而處地思考,讓他們理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繼而再引導孩子發掘更好的解決方法。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學到如何解決問題,而父母在當中展示的循循善誘和關懷,亦會進入孩子心中,增進親子關係。
朋友會傾聽我們的心聲,但我們期待父母聆聽問題外,還會為孩子提供引導,跟孩子一起解決問題。另外,當孩子犯錯,父母亦會給予提醒或更正,幫助孩子建立正面行為與觀念。父母嘗試成為孩子的朋友,也許是希望孩子喜歡自己,令親子關係更緊密,或是想站在與他們平等的位置上,瞭解他們的世界。可是,像朋友般順從孩子,或是事事輕易對孩子妥協,可能會令孩子誤以為自己和父母地位相等,甚至可以無視父母的意見,這會損害父母的權威,有礙管教。孩子需依靠適當的規範和和教導才能妥善成長,為孩子的未來着想,讓我們堅守父母的責任,助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