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任汝理教授在1977年提出的「三環理論」,資優是指具備中上智能、高創造力及高工作熱忱的族群。發現孩子屬於資優一族,父母也許會驚喜交集──可喜的是孩子天資聰敏,卻也擔憂未能助孩子盡展天賦,怕孩子的與眾不同令他們未能融入同輩或擁有快樂童年。資優兒童在學習、情意及社交方面,會遇到甚麼困難?作為最關心他們的父母,可以給予哪些幫助?
資優兒童一般具有較強記憶力、理解能力和想像力,思考速度快且靈活,能以豐富的詞彙表達意念,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有很強的好奇心,這些特質在學習層面上,往往體現於博覽群書、喜愛自學和尋根究底,但跟大眾的想像不同,資優兒童的學業表現未必面面俱優。不少資優生抗拒機械式背誦或重複抄寫的功課,對自己沒興趣或程度較淺的課題,也容易感到沉悶。
如課堂無法滿足他們旺盛的求知欲,他們上課時便容易分心。同時,資優孩子喜歡學,也懂得多,他們喜歡在堂上發問課外問題,有時發問得過於頻密,老師為照顧大部分同學的學習需求和進度,未必能即時一一解答,或當老師的解說與他們的認知有所不同,部分資優生會予以挑戰⋯⋯若他們覺得自己的疑問不被理解或重視,長久下來,或會因而感到失落。另外,在學校裏與同輩相處時,資優兒童未必能找到與他們思維、興趣或能力相近的朋友,而覺得與同儕格格不入。部分資優生所用的詞藻和表達方式與同齡人較為不同,而他們不跟常規、極富創意的思維也不一定能在同輩間找到共鳴。
作為家長,我們可怎樣助孩子面對這些困難?大多的資優生都很有主見,若單憑父母權威,以高高在上的態度,逼使孩子要守規則或接受意見,資優孩子容易覺得反感。香港資優教育學苑臨床心理學家陳美筠女士建議,父母與資優生相處時要時刻心懷「三多」:多聆聽、多觀察和多理解。例如,若孩子因上課時經常發問而影響到其他同學,家長可以關懷的態度,跟他們一起剖釋問題,當中可利用角色扮演,助他們易地而處,多角度瞭解老師或受影響同學的感受,從而引導他們思考出自身認同的解決方法。這種着重說理的勸誡方式,資優孩子較容易接受。
父母亦可多帶資優孩子參加校外活動或深造課程,讓他們在合乎自身程度及興趣的環境中,適切地滿足求知欲,盡展才能。同時,他們可以在這些環境中認識到興趣類近、志同道合的同輩,有助他們擴闊社交圈子,建立穩固深厚的友誼關係,讓快樂和智慧齊頭並進。
鳴謝:香港資優教育學苑臨床心理學家陳美筠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