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尊敬非常的老友── 林本利博士,10年前棄大學「鐵飯碗」高職厚薪,堅持以經濟學者身份口誅筆伐社會不平事。近年修畢神學博士的他,開辦多類型理財班作為軟傳道工作,最近更主講育兒經濟,以聖經及經濟學角度,分享其逾20年養兒育女經驗,並藉以勸告家長們:「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衪所給的賞。」(詩篇一二七:3)「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也不偏離。」(箴言廿二:6)

他風趣幽默地藉《怎樣成為完美的父母?》(Steven Levitt & Stephen Dubner’s Freakonomics: What makes a perfect parent?)一書作出引子,並拋出8組問題叫大家選擇,出人意表的答案令大家當場反思!該書指研究發現:1.父母教育水平高;2.父母社會經濟地位高;3.母親生第一胎時30歲或以上;4.父母在家說英文;5.父母參與家教會活動;6.孩子家裏有很多書,這統統是與孩子學業成績相關的因素。

相反,1.家庭完整、2.父母遷入較佳地區居住、3.孩子出世至入讀幼兒園前母親沒有出外工作、4.孩子入讀學前班、5.父母不時帶孩子到博物館、6.孩子不時接受體罰、7.孩子經常看電視、8.父母每天跟孩子讀書,這些卻是與孩子讀書成績毫不相關的因素。

林本利想藉此說出其結論:What you ar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What you do,父母的為人與本質是怎樣,往往比父母為孩子做甚麼來得重要!

圖片來源:Freepik

教養,是讓孩子看見父母的身影,即在日常輕鬆而自然的生活場景中,持續的示範,如何做個行事公義、誠實、樂於助人,以及取之社會、回饋社會的人,像林本利,面對大學的不公、社會的不平時,仍能保持高尚的品格。

鄧明儀 │ 資深傳媒人兼親子KOL,活躍於各大平台的親子欄目,成為人母後尤其喜歡分享湊仔的幸福和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