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病人向我訴苦,指她的女兒大學畢業後一直只願做「斜槓族」,不願接受一份有穩定收入的長工。「斜槓族」擁有多重身份或多份職業,是年青人用以發展不同興趣和專長的方式。不過這位病人的女兒卻是「斜槓族」之中較消極的一群,除了在媽媽工作的機構中一星期返兩日兼職外,其餘時間她在需要娛樂使費時才會去做額外的工作,例如替時裝店顧店、抄文件,甚至「做臨記」。媽媽曾經力圖為她在公司爭取一份全職工作,可是女兒拒絕了。

我跟這位病人認識多年,因為家中只有一個寶貝女,媽媽從小努力栽培,希望她能贏在起跑線。女兒一直就讀名校,也是名牌大學畢業生,不過並非名列前茅的精英份子,一直浮浮沉沉,僅以一般成績畢業。第一次耳聞目睹這種半躺平的「斜槓族」,為了不用那麼用力過人生,寧願降低自己的物慾要求,想去玩想購物時才稍微努力一下,連長工機會也不要,我還真是大開眼界。不知讀者們對此有何看法,我雖抱持開放態度,但想起小時候父母的教誨,我真的不敢躺平。子女選擇躺平,無可否認社會都有問題,但為人家長這個時候應反思,到
底是甚麼原因令子女失去推動力?

在奧運會上我們見到香港的年青運動員揮灑汗水與青春,努力不懈爭取佳績。我身邊也有親
人參加了今屆奧運一項男子游泳接力賽,獲得了一面銀牌。賽前他要攻克己身,為備戰不單要專注訓練,還要規律飲食和睡眠。其實不只運動員要有鬥心,做人也一樣要有來自內在的奮發心。假如從小到大都毋須奮鬥,便有源源不絕的供應,孩子又怎會有奮發向上的心?家長為子女提供適當幫助和良好的成長環境無可厚非,但過度供應卻會令孩子提早躺平,愛他變成害他。

陳潔玲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澳洲皇家全科醫學學院院士、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士、香港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及香港中文大學家庭醫學文憑多個學位,現任職家庭醫生,育有兩名兒子。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