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受欺凌的孩子,在鼓起勇氣尋求協助前,身心靈早已被折磨得遍體鱗傷。作為家長該如何及早發現問題,保護孩子?

甚麼是欺凌?

欺凌是一個人或一群人以強凌弱及欺壓別人的行為。常見的欺凌包括行為暴力,如拳打腳踢或強索金錢;言語攻擊如恐嚇、以粗言穢語辱罵及故意排擠等。欺凌現象普遍出現於有人際交流地方,如學校、社交圈子及網絡等。欺凌者一般希望藉惡意行為表露自己較高的權力及地位,而被欺凌者或因體格相對弱小、無法融入朋輩圈子,或價值觀差異等多種原因而遭受欺凌。受欺凌的孩子往往因為怯於暴露事件而未能鼓起勇氣尋求協助,若孩子長期活在辱罵或被排擠等欺凌環境下,不加以處理將會對其生理及心理造成嚴重影響。

如何得知孩子有否被欺凌

被欺凌者通常會有下列徵狀:一、感到沮喪或焦慮,卻不願透露被甚麼事情困擾;二、行為及情緒出現明顯的改變,會出現失眠、焦慮、失去食慾或無故發脾氣等徵狀;三、不願上學,無故說要轉換學校或退學;四、外出或放學回家時衣服出現破損、書本和物件無故損壞或不翼而飛,身體無故出現瘀傷或傷痕;五、要求額外的金錢或出現偷竊行為;六、曾談論如何以暴力或違規的方法去應付其他學生的行為;七、學習成績顯著下降。若孩子出現以上表現,可能反映出他們正受同學或朋輩欺凌,家長須多加留意,及早協助子女解決所面對的問題。

預防欺凌有法

家長們可參考以下建議,協助防止或阻止欺凌事件的發生。在家庭教育方面:一、教導孩子在維護自己時表現得有自信卻不挑釁,遇事保持冷靜及不卑不亢;二、教導孩子與他人相處時應彼此尊重、包容與表現同理心;三、遇上問題時應主動尋求協助,鼓勵他們向信任的人傾訴;四、得知子女與欺凌者出現衝突時,家長應協助找出衝突的根源,尋求真相避免以偏概全。在溝通和身教方面,家長平常宜與子女多加溝通,增進親子關係,培養子女自信、堅忍、盡責和幽默的態度。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須以身作則,向子女示範面對困擾的積極態度,並教導他們與人相處的方法,培育他們關心、尊重及接納他人。家長亦須不時瞭解子女學校的生活及與同學相處的情況,掌握孩子的社交狀況,才能避免孩子成為欺凌事件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