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量必須充足,並非單憑「質素」便可取代「數量」的,而過程中父母當然會感覺到自己有所犧牲。父母一般身兼多職,日常已有許多事務要完成,因此總希望有多一點私人休息時間,也會感到疲憊;反之,孩子們精力無窮,生活節奏簡單,日常最多只是專注學習,其餘大部分時間在等待父母回家,因此有時候,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需求或會像拔河,一方持續希望減少,另一方不斷希望增加。
親子時間有限!花點小心思,讓每一段親子時光都值得回味!
1. 事先做足準備
如何提升親子時光的「質素」也是一門學問,最重要的是成年人有否花心思去計劃每一段親子時光,事前為活動做足準備功夫──即使簡單如講故事,父母也可先選購一本圖書,回家自己讀一遍,再細心思考如何向孩子演繹才能令他們更投入、更享受,讓這項活動發揮最大效益。
2. 保持親密感
父母陪伴孩子,未必要跟孩子做一樣的事、玩一樣的遊戲,始終大人未必能時刻跟上孩子的旺盛精力和好奇心。陪伴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到被關心和愛護。如家長下班後感到疲累又煩躁,可以等到晚上吃飽飯、洗好澡、精神充足的時候再陪孩子玩耍,其間盡可能多些身體接觸,例如讓小朋友坐在自己的膝上一起聊聊天等。
3. 加入角色扮演
平日太忙碌的父母想安排優質親子時光,也不一定需要外出活動,只要花花心思,在家中的地板上鋪一塊桌布假裝野餐、捉捉棋,甚至可試試與他們一起「煮飯仔」,包水餃、做沙拉等;有兄弟姐妹的話不妨舉辦一場辯論大賽,發揮你的無限創意,誰說成年人不能享受玩樂的過程呢?
儘管父母必須犧牲時間陪伴孩子,但這種「拉鋸戰」只建基於小朋友的發展階段所需,不是永久性的。二至三歲期間,父母必須「吃力」照顧孩子;到了三歲至十歲,父母便要開始使用「腦力」,因孩子不單在生理上,在心理上亦會依賴父母,開始渴望得到更多的關心和注意力,凡事愛與人分享、溝通;十歲後,孩子會越來越獨立,亦漸漸建立了豐富的人際關係,對於父母陪伴的需求便會逐漸減少。
嗚謝:資深教育工作者植洪麗婷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