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當然希望與子女相處親密無間,然而如果孩子日常事無大小都需要父母在旁陪伴,稍一離開就開始嚎啕大哭;又或面對陌生環境時感到惶恐不安, 只敢躲在父母身後尋求保護——如此「黐身」真的是一件好事嗎?家長該如何幫助子女獨立成長?
孩子的獨立歷程
幼兒由於缺乏自我照顧的能力,自然需要依賴成年人滿足基本生理需要,會與最親密的主要照顧者建立起依附關係。一旦父母離開視線範圍或沒有提供適時照顧,容易激發幼兒的焦慮不安而開始哭鬧,這屬於一種正常發展過程,家長不必過分憂慮。
隨着年齡漸長,孩子開始主動地探索家庭以外的世界,不斷擴闊人際關係圈子,與父母的分離焦慮感亦會相對減少。不過家長亦不應掉以輕心,如果在這過渡階段中沒有給予子女足夠關懷和支持,有可能造成負面的情緒發展,覺得自己不被珍視,導致自我形象低落,令他們日後難以與人建立信任關係。
如何減輕分離焦慮?
為減輕孩子的分離焦慮情緒,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不應用「離開」作為懲罰手段,例如說:「你再哭我就不帶你回家了。」這些威脅性的言語只會增加孩子的不安,覺得自己會因表現欠佳而遭父母遺棄。當家長有別的事情要忙時,可以嘗試與子女建立「安全距離」,讓他們在看得到自己的情況下,獨自在客廳玩遊戲,有助穩定其情緒,而這段距離可以隨孩子長大而逐漸拉開。如果需要離開一段時間,家長應清楚告知子女自己何時會回來,並且要信守承諾,幫助孩子建立信心,明白父母只是暫時離開,並不是永遠消失不見。
家長應適時放手
事實上,不只孩子會因為分離而感到緊張害怕,家長也一樣會因擔心子女碰壁受傷而時刻掛心,以致凡事都幫他們處理妥當。久而久之,孩子會被剝奪自我解決問題的機會,變得無法適應陌生環境,自然很難與父母分開。因此,家長首要釐清「溺愛」和「愛」的分別,提醒自己要適時放手,鼓勵子女嘗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另外也可以與其他家庭成員分工合作,為自己安排放鬆時間,例如夫妻二人一起逛街吃飯,為自己好好「充電」才能保持最佳狀態照顧家庭,藉此更可讓孩子明白父母也需要個人空間。從依賴走向獨立是人生的必經歷程,家長需要的是適當扶孩子一把,而不是每天圍繞着他們打轉,如此孩子才能離開父母的羽翼成長高飛。
資料來源:家庭發展基金總幹事羅乃萱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