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爸爸問我,他的兒子為甚麼有事時只會跟媽媽談,而不願跟他分享?他不是一位惡爸爸,也經常與兒子玩耍,所以不明白關係何以總不親密,只停留於玩伴的層次,卻不是傾訴對象。有次,兒子與他分享他在校告訴同學怎樣做一個實驗,但同學不相信他,爸爸聽後回應道:「知不知為甚麼人家不相信你?因為你平時說話無句真……」然後爸爸便教訓他做人要誠實,不要認叻和吹噓等道理足足十分鐘,他眼見兒子不是味兒,但有感自己有責任教育好子女的品格,所以有機會便會教訓他。如果子女與父母分享大小事情,換來的都是聽十分鐘道理,他們又豈會願意與父母傾談呢?再者,說道理的時候,這位爸爸加插了很多批評,例如說話無句真、愛認叻和吹噓等,更易令人抗拒,孩子便會用無形的手掩着耳朵不聽,所以這番道理不單沒有改變子女,更令他們與父母的距離拉遠了,並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

下次跟子女談天時,父母應先多留心投入,點點頭來聽。他若表現興奮,你可以快樂的表情回應;他若顯得激氣,你可為他不值而面露憤怒,但要減少說道理。那位爸爸問我甚麼時候才可以說道理?我最喜歡在讚賞孩子時說道理的,因為那會令他們最留心和印象深刻!例如在他犯錯肯承認時,你可以說:「我很欣賞你做錯了事肯承認,而不是諉過於人;認錯是需要勇氣的,我很高興你年紀小小也有這份勇氣和誠實!」此外,有建設性的批評是十分重要的。簡單說,與子女聊天不要大部分內容都在指出子女的錯處,句句都是這樣不對、那樣不好。正面的說話應比批評多,否則說了一百句也等如白說,倒不如在十句話中,批評只佔兩句,再加多句讚賞的說話,子女反而會聽得入耳,願意接受父母那兩句有建設性的批評。

周婉芬博士 │ 樂苗坊總監、註冊心理學家、遊戲治療師及香港大學社工系輔導碩士課程榮譽副教授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