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說幼兒期是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近年研究更發現學習雙語的孩子較掌握單語的孩子擁有較佳的執行技巧和工作記憶。為了及早裝備孩子學好兩文三語,甚至精通多國語言,有家長自小向孩子灌輸外語,或安排他們上外語遊戲小組和興趣班。到底這些做法是否有效?教導孩子學外語又有何需要注意?

先建立母語基礎

研究顯示,六歲以前為學習語言最迅速的時期,孩子在這階段對聲音的敏感度高,較易掌握語言的聲調和發音等,且擅於模仿,均有助他們連貫地學習語言。撇除這些因素,要成功學習一種語言亦講求其他條件的配合。首先,語言刺激上的「質」和「量」同樣重要,除了充分接觸語言的機會外,亦需要恰當的模仿對象供孩子學習正確的發音和語法;第二,語言學習不能只有輸入,例如只觀看外語影片,孩子的學習成效取決於運用語言的環境。

家長亦須明白,語言不單為一種技能,更是溝通的工具,孩子在學習外語前,應先建立好母語基礎,否則可能造成語言混亂,影響他們社交及表達自我。因此,相比牙牙學語階段,三至六歲為較適合接觸外語的時期,此外,家長亦應考慮孩子的掌握能力。

有家長採用「一人一語」的方式,希望孩子自小習得雙語,如媽媽只對孩子說廣東話,爸爸則只說英語。但如家長並非以該語言為母語,或非為熟練的使用者,未必是孩子模仿及學習的理想對象。如使用此方式,家長亦應考慮自己有否足夠的時間與孩子互動,同時應貫徹始終,與孩子溝通時避免將不同語言混雜。

「畀me水」?

孩子在學習外語期間,偶爾混雜字詞或語法乃正常現象,例如曾有孩子混雜廣東話及英語,將「give me water」說成「畀me水」,於此情況,家長應即時糾正並示範正確的說法。另外,多給予正面回饋,可提高孩子學習外語的動機。例如孩子在應使用英語的環境下誤用中文,家長可以先讚賞其中文用法正確,然後鼓勵他們以英語再說一次。

最後,在讓孩子接觸第二甚至第三外語之前,應思考是否有其學習需要,如孩子是否準備升讀國際學校或「普教中」學校。學習外語代表運用母語的機會將減少,有孩子因學習外語導致母語能力降低,故此家長應留意孩子接觸語言的比例,同時亦要考慮個別孩子學習語言的能力,密切觀察和檢視其進展,避免顧此失彼。

 

鳴謝:香港啓言言語治療中心資深言語治療師任君慧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