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門人理論最先用於解讀媒體的選稿行為。理論指出,人們從媒體所接收到的訊息,其實是由他人事先篩選的結果。我們賴以作決定的資料,藉以瞭解社會及認識世情來龍去脈的大小時事,是有專人按他們的預期目標,有計劃地設定安排於哪個時間,以哪種形式及哪種情懷,呈現在人們面前,好讓他們在接收各種訊息後,做出合乎期望的行動。不少人認為這些不請自來的守門人行逕霸道,未有被邀請卻強行控制他人的生活,收窄他人對人對事的接觸面,間接操縱別人的思想行為。其實有人為自己的生活精心把關,本該是件好事,形成矛盾重點在於把關人以甚麼價值觀去剔除或保留一項選擇,以及為對方留有多少真正可選擇的空間。
為人父母其中一個關鍵角色,不就是孩子的守門人嗎?我認識一些父母,因為重視孩子的全面成長,明白友誼對個人群性發展的重要性及影響力,對子女交友一事甚為緊張,全情投入。自幼稚園開始,就會巧妙地安排一些值得認識的朋友於特定時間,以特定形式及特定姿態,進入子女的人生;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是自己的朋友,朋友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做朋友,跨代友好,想必是件美事。當然也會刻意設定某些交不得的朋友,好讓子女只近朱,不近墨,但好意卻不一定叫子女受落。有人認為這是選友霸權,但面對複雜的世情,如網絡上充斥良莠不齊的交友訊息,別有用心的網路「主事人」,會以動人故事或刺激遊戲包裝荒唐的訊息,掩蓋邪惡目的,若父母不加以提點,守護赤子之心,鄙俗的價值及卑劣的信念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不好好守門,攻進來的多數不是善類。在慨歎奈何之時,父母們要努力學習從傳統阻擋型守門人,發展為促進型守門人,守門但不任意落閘,在守護路上提供最大的自由及安全空間,確保與子女舒暢溝通,自在同行。
植洪麗婷女士 │ 香港第一代通識教育科老師,資深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