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紀念館推出新專題展覽「勤有功 戲有益:舊課本中的童玩」,運用多媒體互動元素和沉浸式空間,介紹內地與香港教科書在二十世紀初至中葉期間的發展,以及探討童玩於教學上的重要性,展覽免費入場。

19世紀中葉以前,中國常用的教材是蒙學課本和科舉考試的用書,還有人物典故、詩歌選編、音韻格律及專為女子教育編寫等讀物。近代中國編印的新式教科書在20世紀初迅速發展,不但供給中小學使用,甚至遠銷東南亞等海外華人社區。玩具與遊戲是教科書以外的教學輔助,兩者皆有助啟迪學童的創意,促進其身心發展。從遊戲中學習是現代教育推崇的理念之一。展覽集中展示20世紀初至中葉內地與香港出版的中文教科書,從中窺探教科書的發展及童玩於教學上的重要性。



是次展覽共展出60餘組20世紀初至中葉期間在內地與香港出版的中文教科書、遊戲和玩具,精選展品包括1930年代香港百利書店印行的《訓蒙三字經》、1932年上海廣益書局印行的《新童子尺牘》、二十世紀初的舒式華文打字機和昔日流行的毽子。



除欣賞珍貴展品外,參觀者可掃描展廳內的二維碼,獲取遊戲和玩具的資料,亦可在展覽特設的沉浸式空間,體驗1950年代的天台小學。
「勤有功 戲有益:舊課本中的童玩」展覽資訊:
展期:即日起至2024年3月31日
地點:香港中環半山衞城道七號孫中山紀念館一樓展覽廳
入場:免費
詳情請按此瀏覽孫中山紀念館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