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有這樣的經驗嗎? 孩子玩「煮飯仔」時, 對着空氣說話, 彷彿在跟朋友傾談一樣;吃飯時又鬧彆扭, 要求爸爸媽媽為「朋友」留座。三至七歲的幼童為自己創造想像玩伴其實不屬罕見。讓我們藉着認識這位假想朋友,進入孩子的世界,瞭解如何促進他們在成長階段的社交及情感發展。

根據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三至七歲的兒童正處於前運思期──該階段的兒童幻想力豐富,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但邏輯思維尚在萌芽,很多時仍未能清楚區分想像和現實,所以有時會把自己的幻想當成現實說出來,令父母感到疑惑。

孩子的假想朋友_協康會_黃巴士

三至七歲的小朋友好奇心旺盛,熱衷於透過模仿或角色扮演,學習和認識各種事物,同時也開始享受與其他年齡相近的孩子玩耍和分享。有些時候,假想朋友反映了小朋友的內心渴求:或是因為剛到幼稚園上學,需要適應和學習的東西霎時變多,因此找來一位無所不能的玩伴,為自己分擔煩惱,或因父母或朋友未能時時刻刻陪伴在旁,所以創造一位隱形朋友,為自己排解寂寞或助他們吸引父母注意。部分幼童則是出於羨慕哥哥姐姐有朋友,於是模仿他們的社交行為,渴望感受其中樂趣。

父母應如何看待孩子的假想好友?教育心理學家指,三至七歲的孩子會有假想朋友實屬十分正常。這一方面反映他們的成長需要——渴望主導人際互動,並發展想像及創造力,另一方面, 也透過幻想進行自我調適。而父母對他們的幻想表示尊重和接納,不想方法拆穿,亦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隨着孩子的認知能力漸趨成熟,便能逐漸分辨現實和幻想,不再依賴假想朋友。若孩子沒有家族性精神病史或曾經歷創傷,爸爸媽媽不需過分擔憂孩子有假想朋友,有時父母甚至可以藉由這個假想朋友,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例如可跟孩子說:「小文(孩子的假想朋友)真乖,把蔬菜全部吃掉了,你也能做到嗎?」或「不如你跟小文比賽,看看誰能最快把校服穿好?」透過這樣的方式,孩子往往更願意配合。

孩子的假想朋友_協康會_黃巴士

當孩子提起他的假想朋友,父母可以跟孩子討論這位朋友,從中增加對孩子的理解,同時每天也可抽時間跟孩子單獨談話,聽他細訴令他興奮或擔憂的事情,用行動向孩子表示關心,紓緩孩子的孤獨感,自然能助他們減少對假想玩伴的依賴。父母也可藉着跟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遊戲,教導他們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需要和想法。發現孩子有假想朋友,父母適宜先瞭解孩子的社交生活及認知發展情況,如果一切正常,我們不妨把握這個機會,透過假想朋友瞭解孩子,陪伴他們正面應對生活中的起伏。

鳴謝: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葉杏泠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