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否這樣的經驗︰孩子對某個毛公仔,某條毛巾或被子特別鍾愛,連外出也要帶着,否則便感到不安,哭鬧不停?原來幼兒對物件產生依戀是十分普遍的現象,一般隨着孩子長大,依附行為便會漸漸消失,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發展成進一步的戀物傾向。家長應如何應對孩子對物件的依附,幫助他們健康地成長?
戀物行為常見於幼兒
孩子對物件的依戀行為在三歲以前最為常見,是幼兒成長過程的一個階段。一般而言,孩子戀物的主要原因是希望藉着物件尋求心理依靠和安全感,尤其在兩歲或以前的階段,孩子開始學習獨處,或嘗試獨自睡眠,為了降低與成人分離的不安及焦慮,便可能將某些物件當成陪伴甚至傾談的對象,將感情投射其中。較常見的依戀物是絨毛玩具、毛巾和棉被等觸感柔軟、能舒適地抱在懷中的物品。
對於幼兒的戀物行為,家長一般無須過分憂慮,隨着年齡漸長,孩子的注意力便會慢慢從物件轉移至外界的環境和人身上,家長只需順其自然地幫助他們過渡戀物階段即可。家長應明白即使成人亦可能對某些物件特別鍾愛,因此首先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和喜好,切忌以強硬方式應對。但如若孩子過分沉迷於單一物件,並影響到日常社交生活,例如視某一毛公仔為虛擬朋友,卻拒絕和真實的人接觸,或未能表現出符合年齡之應有行為,便可能反映了不健康的心理狀況,家長須多加留意。
以安全感解開戀物情結
要避免孩子對物件產生依附,家長可着重增加他們的安全感,例如多給予撫摸及擁抱等親密身體接觸。透過鼓勵孩子多與他人互動和培養新的興趣,亦有助他們轉移注意力,從不安感中釋放出來。另一方面,家長可以就同一類型的物品多準備替代品,如相似的毛巾或數個毛公仔等,向孩子傳遞明確信息:所有毛巾或毛公仔皆只是單純的日常用品或玩具,而非具有特別的地位,同時亦可有效避免孩子對某單一物件投射過多感情。
如孩子已對某項物件出現強烈依附,到了寸步不離的程度,如上學也要帶在身邊,或證明他們內心具有強烈的不安感,家長切勿強行沒收或丟棄物品,否則可能造成心理傷害。家長可以尋求老師協助,讓孩子明白某些物品只能出現在特定的場景,如被子只可以出現在家中而非學校,同時亦可以利用委婉的言辭,例如「今天被子需要留在家中洗澡」,藉此安撫孩子的情緒。由於孩子對物件的依戀主要源自安全感的缺乏,只有給予孩子時間適應獨處的空間及陌生的環境,利用循序漸進的方式,才能真正助他們克服心裏的焦慮,將視線轉移至身邊有趣的人及事情,並降低對物件的情感依附。
鳴謝︰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黃俊傑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