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過的學校很多,不論參觀探訪、做訪問、主持講座或活動都有。我常說,要知道一家學校好不好,不用看她的課程、師資或學生成績表,只需在校園走一走當可窺一二。步入香海正覺蓮社佛教陳式宏學校,迎面而來都是一張張笑臉。為我們開門及帶路的工友及接待我們老師笑臉迎人可能並不新奇,但校園內的學生個個舉止斯文、神情輕鬆卻是現今學校當中少見。因為約見校長的時間未到,我有機會在校務處前面的沙發坐上十來分鐘,只見有幾位同學笑嘻嘻走到老師跟前,面孔跟老師面孔的距離只有一點點,心花怒放地不知分享着甚麼值得高興的事情。校園內人人情緒愉快、師生關係好、孩子可放心做孩子……我不期然跟同行的攝影師同事說:「不用訪問校長,都知道這間學校好。」不只好,還與別不同。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陳式宏學校與別不同,在於對於心靈教育的重視。方子蘅校長受到對海倫海勒影響至深的沙利文老師啟發,自小立志當老師,希望藉着教學改變別人的生命。「我們希望為小朋友的生命帶來積極的改變。透過在學校建立『處處境教』的文化,小朋友自踏入校門一刻起,就能感受到自己置身於一個溫暖溫馨的環境,像回到家中一樣。另外,我們會因應小朋友在不同階段的學習需要,致力優化課程設計及師生互動。在課堂學習上,老師會給予學生適切的鼓勵和回饋,每節課也為他們準備豐富的學習內容和活動,讓他們能愉快學習。我們亦將學習擴展到課室之外,在社區、甚至是世界各地發掘教學的場景,帶領學生到台灣、新加坡、澳洲等地遊學,讓小朋友擴闊視野。我們相信每個小朋友都有獨特的長處。藉着在校內營造『你在這點行,我在這點行,不單自己行,幫助別人行』的氛圍,以及為學生提供展現才華的機會,鼓勵小朋友發掘和欣賞自己的優點,從而建立信心。在校內感恩和靜觀的文化滋養下,培育出一個個自信、有禮、感恩、懂得觀察及體諒他人、擁有一顆敏銳心靈的孩子。」

洋溢一片謐靜氣氛的靜觀室「心房」,為學生提供寧靜的靜修空間。

學校為實現以上的理念,推行了「啟夢者計劃」。「有別於多數較為職業導向、主要以中學生為對象的生涯規劃,我們認為從小就進行生涯規劃,在學生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層面上,有更明顯的果效。考慮到學生將面臨的種種挑戰:二十一世紀的學生需要有甚麼素養?在十年、二十年後,社會需要怎麼的人才?如何才能在這瞬息萬變的世界中生存,及更重要的是,生存得好?在這課程中,我們着重培養學生的創意、解難及溝通能力,讓學生從做中學習,引導他們追求和實現夢想。以一年時間為基礎,在學生主導、配以老師輔助的形式下,學生先在學校、社區或香港整體環境中找出一個他們感興趣的問題,然後思索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例如有一組學生曾進行一個名為『膠飲管Bye Bye』的計劃,合作探究如何減少使用塑膠製品。學生主動聯絡特定團體,說服環保機構、大專院校等跟他們協作,向社會大眾演繹使用膠飲管對海洋生態的影響,呼籲市民減少使用。在校內,他們又寫信給我,說服我讓他們在早會時間向同學宣傳減少使用塑膠製品。在這過程中,小朋友在搜集資源、溝通等方面的能力都得以提升,而他們那顆關愛社會和身邊人的心,更是值得我們欣賞。」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陳式宏學校另外一個與別不同的特色,就是引入靜觀(Mindfulness),把心靈培養及訓練介紹給每一位師生,並籌募得資金把校園內的雜物房改建成設計獨特的靜觀室「心房」,塑造「心之校園」。方校長解釋:「我們所做的靜觀是一種呼吸練習,有助提升專注力,又有助放鬆緊張的心情,學生亦可透過靜觀提升對自己的覺察力,產生『正念』,去醫治心靈上的傷口,並增強抗逆能力。我們在課節中劃分了特定時間,讓全校學生一起靜觀。而在佛學科上,學生會進行短時間的盤腿靜觀,又有『葡萄禪』、『茶禪』及『糖果禪』等。靜修室的作用在於營造有利學生與彼此互動的氛圍,也容讓他們在課堂中舒絡一下手腳。置身『心房』之中,學生會感到很平靜,這個莊嚴寧靜的空間本身亦是對學生的一個提醒,讓他們很快就能靜下心來,進入靜觀的境界。」

同學藉着多元化的活動學習靜觀。

「在校內引入靜觀後,學生違規和訓導的數字明顯下降。學生告訴我,面對父母爭吵、功課疑難、比賽時覺得緊張等情況,他們都會採用靜觀的方法,發現很有幫助。有一位懷胎數月的老師做了靜觀後,感到很安心,好像與腹中孩子變得更為親密。另一位老師則告訴我,他平日做事很慢,常常都很緊張。做了靜觀以後,發現自己拖延的毛病源於時間管理不善後,做事變得更有效率。亦試過有嚴重情緒及行為問題的學生,我們建議他與家長一起學習靜觀,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不論是學生的行為問題,還是親子的情緒都得到很大改善。」

小朋友藉靜修反思自身的情緒變化,並用磁貼表達感受。

在推行的正向教育是一個很好的方向,但到底我們應在治療性的方法着手,還是應加強預防性的方法?靜觀對學生而言,是一個終其一生都能恆之有效的工具,是一份心靈禮物,是小朋友在生涯規劃中的好夥伴。就好像大雄遇上困難時,總是能得到叮噹的幫忙,靜觀就像叮噹,每當我們遇到問題,它會幫我們邁過很多精神和心靈層面的問題。透過靜觀建立的『正念』,是增強學生的抗逆力的治本方法。透過靜觀,觀察力會變得敏銳,不但能加強對四周事物的注意力,也能令我們對自身情緒的起伏變化更為敏感。例如我每天在上學路上,看到路旁美麗的小黃花,都會有充電、能量滿滿的感覺。學懂發現生活中小小的美好,及對它們抱持感恩,就能讓這些美好的事物滲透我們的心靈,為我們帶來正能量。向人推廣靜觀,其實是一件送禮自用兩相宜的事。我先『自用』靜觀,自己的心靈得以滋潤後,再『送禮』,把靜觀推己及人。

「我們的學校沒有發生過打架或暴力事件。我曾看到一個向來冒失的同學,不小心踩到同學的腳,最令我驚訝的是,那位被踩到的同學當下竟沒有破口大罵,而是溫和地提醒那位踩到他的同學,勸他走路要小心,不然很容易誤傷同學,可見靜觀的確能幫忙到同學建立平和的心境。香海正覺蓮社的辦學宗旨是『覺正行儀』,『覺』是指覺察,覺察力加強了,便容易發現自身的問題,從而去修正這些問題。我們將整個校訓貫徹在學校具體運作中,感恩我們的校監和辦學團體都很支持同學學習靜觀。例如我們的學生會有一本用作生涯規劃的心靈存摺,除了坐着做的靜觀,我們也有Mindful Walking、Mindful Eating等,學校進行的每一個課程、環節都配合了靜觀思想,所以我們的課程是相通的,例如小朋友在閱讀時,同時也可進行靜觀。我們的學生動靜皆宜,他們有時表現得活躍,但從不會忘形,當他們需要靜下來時,他們往往能馬上安定心神,其實就是平日靜觀的訓練幫助他們做到這一點。」

「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就是教好的習慣。』甚麼是好的習慣?我們常教導小朋友要保有一個『心靈錢罌』的思維模式,平日要為自己儲藏『心靈金幣』,這些『金幣』包括好的思想、懂得祝福他人、懂得感恩的心……現今的孩子喜愛玩電子遊戲,從日本和美國等地的暴力事件頻生,可見孩子日以繼夜地沉醉在充滿暴力元素的虛擬遊戲世界中,很容易對暴力行為潛移默化,演化為現實中的欺凌和槍擊等問題。我相信這種潛移默化也可應用在有益的事上,我們持續地在全校各個層面推廣正向思想,例如我們會唱《三好歌》教導學生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為學生從小就建立起正面的思維。」

靜觀室內莊嚴寧靜,有利學生進入靜觀的境界。

要在一個團隊裏推動新思維,從來都不是易事。方子蘅校長分享道:「起初要團結校內所有老師們一起實踐『將學校變成家』的理念時,的確有遇上困難,需要理解和溝通。在教學工作中,我最享受當班主任,記得當年獲晉升為主任,我告訴校長自己並不想升職,只想做好班主任的工作。校長聽後,教訓我要拓闊思維:做好班主任的工作,只能影響少數學生,若把這份熱誠擴展到主任的工作上,將有更多學生得益。後來,經歷多次的升遷,我仍時常提醒自己:要保持當班主任時的初心。即使我現在的角色是一位校長,我心裏仍是當自己是班主任,我覺得不論是當主任或是校長,照顧學習多樣性都是很重要的。我將每一位同事都當成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閃光點,而我的責任就是找出這些閃光點,並加以肯定。我相信所有老師都有作育英才的理想,願意為學生的成長做得更好更多。我懷着這信念,坦誠地向同事闡釋計劃背後的意義,活動過後,又跟老師們分享和討論活動的成效。當老師們發現計劃確實對學生有所幫忙,很自然便會更加投入,更主動地去做。」

 

(文:許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