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校六十五年的天主教伍華中學(下稱伍華中學),一直是區內有名的男校,二零二二年九月起轉型成為男女校,歷史性迎來首批三十位女學生。成功轉型後踏入第三年,全校已增至超過一百位女生,伍華中學校長李宛儀回望過去一步一腳印,有感學生的校園生活變得更豐富多元:「男女生之間多了一個認識和與異性相處的機會,男同學本來只有跟同性相處的經驗,現在沒那麼單向,要學習的事情更為多變而複雜,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遇。」
客觀因素下萌生轉型的想法
不少家長以往認為單性別學校,即男校和女校,能夠貼合男孩和女孩發展上不同的步伐和需要,度身訂造合適的課程,令孩子學習事半功倍,而且有利培養其興趣與專長。時移世易,社會趨向多元發展,不論就業抑或發展個人興趣,都鼓勵打破性別定型的刻板印象,令更多家長轉向為子女選擇男女校,冀孩子獲得均衡發展。除了客觀的社會因素,進一步推動伍華中學轉型的,還有為直屬的天主教伍華小學(下稱伍小)學生長遠福祉的考量。李宛儀校長表示:「伍華中學原則上有85%學額要留給伍小的學生,小學一直以來都是男女校,以往全港學生足夠時,伍中只收伍小的男生都未必能吸納全部人,加上伍小昔日有上下午班,學生人數是現時的一倍。但現在客觀環境不同了,出生率下降,伍小亦從上下午班變成全日制,加上轉為小班教學,只有二十五人一班,假設男女比例各半,長遠發展而言男校未必有優勢。此外,就教學而言,課外活動如能以十二年為一個發展目標,對學生會更理想。所以前任校長劉柏齡和校監周偉文神父就萌生了這個想法。」
不論男女,只需關顧學生的需要
伍華中學於2020/21學年已成立了「轉男女校小組」統籌各項與轉型相關的事宜,除了增加女生設施如女生洗手間、更衣室和聊天室外,還要為女生設計校服和制訂學生培育活動等。然而這些硬件上的配套,可以說是手板眼見工夫。於Band 1女校任教多年的李校長,更關心的是如何配合男女生不同的成長需要來制訂教學方針,達到「適性揚才」的目的。「我也是女生,回憶自己在中學階段的成長困難是甚麼,我覺得自我形象和情緒這兩點最影響女生的發展。有些研究指,男生到了青春期個性會越來越開揚,勇於找尋自我,果敢踏出去;女生卻傾向掩藏自己,向內尋找,注重個人形象,也很關注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所以我跟同事說,男生比較『奀皮』,罵他兩句轉頭便忘了,有些女生卻不能罵,如她認為你的說話在判斷她,可能會影響她的自我形象。從我以前的女學生身上,我看到信心灌輸的重要性,她們拒絕讓別人為自己定型,假如感覺『被睇死』,可能會就此否定自己的價值,令她缺乏自信去發展自己。」為此,伍華中學除了為女生開拓多元的課程和課外活動,如K-Pop跳舞班和長笛班外,在生活與社會科亦加入了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的課題及教授社交技巧等。
李校長強調:「我做教育不是看學生是男生抑或女生,而是基於他們的需要。我做每件事都會考慮到每位同學的需要,那種需要可以是成長的需要,可以是學習的需要,也可是個人的需要。如果我能夠做到這一點,其實無論我任教男校、女校或是男女校,都一定能夠為學生提供最好的,這是我對自己的一種提醒。」
轉型的前期準備工夫之中,李校長認為最難是如何說服區內的家長和女生夠膽選擇入讀伍華中學,做第一屆男校女生。「家長在簡介會上尤其關心收生人數及男女比例,擔心一開始女生只有小貓三五隻;女生自己都會擔心同性群體人數少,會令自己變成焦點,怕被留意、說閒話甚至被欺凌。」結果,伍華中學轉型的第一年已收到三十位女生,按每級一百二十人計算,每班平均有四份之一是女生,成績令人鼓舞。而事實亦證明,男校女生也有很多機會發展所長。伍華中學在迎來首屆女生的同時,特別為低年級學生成立級社,每級可以自組一個級社,由學生自己做社長,在老師帶領下籌劃級社活動及爭取學生福利,讓學生有領袖訓練的機會之餘,也讓他們有空間一展抱負,同時為學校和其他同學貢獻自己。李校長指:「在我整個伍華歷史入面,第一、二屆的女生變得很特別,青少年成長階段要認識自我,思考自己的角色身份跟別人有甚麼不同,伍中第一屆女生、第一屆級社女社長,一入來便有個獨特的身份。」
校長也是學習者
自二零二零年上任以來,有一件事令李校長印象特別深刻。疫情期間,在所有學生打齊疫苗可以回校復課的第一天,音樂老師在操場舉辦了一場午間音樂會,希望將校園還給學生。李校長為了表示支持,上台獻唱了《愛是不保留》,剛好被午飯後回校的學生用手機拍了下來,並以「校長你幾時出道」為題上載到Instagram,即時吸引到多人觀看和分享,最後累積瀏覽量逾百萬,更因為網絡足跡沒法消除,片段過一段時間便再度被媒體炒作,瀏覽量又死灰復燃,為李校長帶來不少困擾。「從這件事首先體會到學生的分享文化,因為他們覺得校長唱歌很有趣,便把片段放了上IG。片段爆紅和在網上受到熱議的過程,令我感到網絡的力量有多巨大。如果片段內容是負面,或者不受網民歡迎的話,可以演變成網絡欺凌,這就是年青人目前面對的世界。」
不過,李校長視之為一個學習機會:「校園內每個人都是學習者,包括校長我在內。校長來學甚麼呢?太多了。學管理學校、學資源分配、學人事管理,在我職務上的便要學。有一些未必和教務有關的都要學,例如學一下現在年青人喜好的事物,例如我見到同學的書包掛滿了動漫角色的公仔,我會主動問她是甚麼動漫。雖然認識這些未必幫到我做校長的工作,但起碼讓我知道原來世界是這樣,原來學生喜歡這些。作為一個學習者,你會願意開放自己,這樣你便會認清原來有很多東西自己不懂,學生也可以教我很多事情,我會繼續努力參與學生活動。」
我與學生的關係:同行
要選一個詞語來形容自己和學生的關係,李校長用「同行」。「很多老師都會有同感,坐上行政位置之後,課擔雖然減少,但令我們見學生的時間縮減了一半。」因此她抓緊每個可以跟學生互動的機會,試過見女同學在K-Pop班學跳韓國大熱的歌曲《Queencard》時,她特地過去請學生教她幾個舞步,「她們立即起哄,而且跟我一起跳時特別有信心。」她又會趁小息到籃球場跟同學們一起射籃,學生見到校長走入操場一起打波會興奮拍手,「我覺得做這些事能夠表達同行。但校長往往有很多其他任務,未能每刻都同行,但能夠做到時我必定會爭取機會去做。也因為我會走進學生之中,令他們會放膽來問我問題。」
轉型男女校第三年,伍華中學全校已有逾百名女生,目前正開始為她們籌備高中課程。回望過去,李校長發現原來面對轉型,學生的擔憂比老師和校長少得多。「頭一兩年在操場跟女生聊天,問她們怕不怕樓上的師兄怎樣看她們,她們說:『我們以前都是這樣,校長你不用擔心。』我才想起她們很多本身就來自男女校,就是這樣成長過來。相反我自己是女校出身,比她們難想像男女校的模樣。我們投放很多精力在女生的需要上,原來她們從小到大已學懂如何跟異性相處,熟悉男女校的運作。她們鼓勵我,讓我知道要保持憂患意識,但不用過分緊張。」
成為男校女生,好處和機會其實可能比困難多。李宛儀校長舉了幾個例子,如早會需要一男一女擔任司儀,女生按比例輪候到的機會較多;為新生而設的師友計劃,原本是由高年級生帶領低年級生進行,校方特意安排了女老師帶領女生適應校園,對新生照顧上更貼心。李校長表示:「我們特地為第一、二屆女生拍了級別合照,放在校訊封面,讓家長看到我們的收生成果,同時見到我們有使命感,致力打造一間優質教育的男女校。今年九月開學,第三屆女生已增至四十人。人數增加,其中一個原因是男女校能為家庭帶來方便照顧的好處,子女脾性都適合的話,可以一齊入讀,一來減輕家長安排出行和接送的負擔,書本也可以沿用,更不用重新適應學校文化,因此多了哥哥在校,妹妹跟隨入讀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