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有學童自殺事件,總有朋友發訊息給我,除了感到難過,不知能說甚麼。但每聽到有人說:「這一代年青人真是十分脆弱,少少事便要生要死!」聽後我便感到十分憤怒,同時腦海浮起不少從前見過有情緒病的青少年,和他們同行,感受到他們的辛苦和掙扎,有很多其實不懂怎樣與人分擔自己的情緒,有些怕家人擔心,有些怕別人覺得自己軟弱,有些因為朋友年幼未必能明白。情緒低落或壓力,加上感到不被明白,孤單掙扎的時間漫長,便容易感到疲累和絕望。

其實當人情緒低落,最需要一個不批判自己敏感或脆弱的人明白。他哭時陪伴在側,不需要說很多安慰說話,尤其是人生道理,聆聽、陪伴和同行是最重要的!看到中學生的課程,我這個博士也不太明白,除了英文應該大部分也未必能合格。功課量多,課程艱深,日積月累令到中學生的情緒容易被拉下去。最近有個升中三的學生說半夜二時才睡覺,七時便起床,睡眠明顯不足,他說其實大部分同學都一樣,甚至比他睡得更少。

長期的工作量大,成功感少,是一個頗大的壓力來源,加上父母老師的期望和壓力,情緒便容易出毛病。大家如遇到身邊的青少年悶悶不樂、易哭、欠缺動力、胃口差或脾氣很大,不妨坦誠將你觀察到的現況,不帶批判性地表示關心。「最近見到你經常悶悶不樂,如果需要陪伴或聆聽,隨時告訴我!不要孤軍作戰。」父母切忌對子女說:「其實比起其他人,你已經十分幸福了,我年輕時想讀書也沒有機會!」或者當他們夜睡的時候說:「為甚麼你日間不做功課,總要在半夜三更才做?這麼夜睡怎會有精神讀書!」希望成人不要批判有情緒病或輕生者脆弱,多為他們建造一個健康的成長和學習環境,減少期望、工作量和壓力。

周婉芬博士 │ 樂苗坊總監、註冊心理學家、遊戲治療師及香港大學社工系輔導碩士課程榮譽副教授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