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的「服務學習」課堂上,我請學生做一份習作,每位同學要找一位青少年為服務對象,輔導他們善用媒體和互聯網。幾個星期下來,很多年輕服務對象的媒體和資訊素養都提升了,又學會注意保護私隱,但他們大部分無法減少上網和用手機時間。不少青少年更表示,不刷手機不知道有甚麼可以做,會覺得很無聊。在數碼時代,大家需要用手機辦事、工作、學習和聯繫,當然亦用手機尋求娛樂,手機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很多時,人們是無目的地抽出手機去打發時間。於是在巴士、地鐵、餐廳、街頭,甚至馬路上,都看見很多人忙碌地刷手機,彷彿要把每一段空閒或等候時間都用手機去填滿,不容許沉悶來襲。

一位學者曾經提及,在現今社會,無法處理「沉悶和無聊」是人們最大弱點之一。其實沉悶有它的功能,很多成就都需要經過這個不適過程去達至。例如運動員需要長時間地重複艱苦練習,才能有技術突破;藝術家也不是靠靈光一閃就能創作,往往需要經過一番苦思和經歷才能創造偉大作品。無法忍受沉悶及乏味,就無法得到磨練。人們認為不刷手機而呆着不做事是浪費時間。而人生最寶貴的資產的確是時間,既然是寶貴資產,不是應該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面嗎?無目的地刷手機,可能更浪費青春。看來學習跟沉悶相處,是現代人需要的修行,值得建議年輕人減少盲目地刷手機,鍛練他們和沉悶打交道,提升耐力。另一方面,亦應鼓勵他們探索生活上其他值得做的事情,靜心思考並非無聊,發白日夢都可能找到人生新方向,安靜在地鐵車箱觀察乘客的人生百態,也是一種體驗。當然更可以郊遊或逛博物館等,即使沒有不停地刷手機,生活依然可以多姿多采。

李月蓮教授 │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榮休教授,曾任職多間傳媒機構,研究領域涵蓋傳媒和資訊素養教育、數碼世代和新聞網站。多年來參與教師培訓和主持家長講座,積極推動本港傳媒教育,曾出任教育局資訊科技教育督導委員會委員多年。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