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人誰無過」,面對錯誤時勇於承擔,誠懇道歉並作出補救,就算犯錯了也可贏得掌聲。由此可見,「知錯能改」是非常重要的美德,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培育子女從小養成認錯的勇氣和胸襟?

1. 理性地指出錯誤行為,並作出恰當的處分。

小朋友犯錯時,相比大動肝火、興師問罪,更好的方法是冷靜嚴肅地指出孩子的不當之處,令他們明白家長的目的是要幫助孩子面對過錯、改正行為,而不是單純為了發洩和懲罰孩子。其實不少孩子不肯認錯,是因為擔憂認錯的後果,例如嚴苛的斥責和懲罰、令父母失望及生氣等。畢竟小朋友心智尚未成熟,面對似乎不堪想像的嚴重後果,難免產生「避得就避」的心態,甚至不惜說謊或砌詞推搪,卻反而令事情變得更差。要改善孩子的逃避心理,家長可以審視自己面對孩子犯錯時的處理手法是否合理。當孩子意識到家長會理性評估自己的過失,而非不分青紅皂白照樣嚴懲,自然更願意坦白認錯。

2. 孩子堅拒認錯?先耐心聆聽背後原因,瞭解具體詳情。

也有另一種情況,是孩子根本不認為自己有錯,例如小朋友之間發生爭執,其中一方哭泣起來,另一方被認定欺負他人,卻堅持不肯道歉,因為實情是哭泣的孩子先挑起事端。面對這種拒絕認錯的情況,家長首先應該耐心聆聽孩子的緣由及事情經過,看看到底是錯怪了孩子,抑或需要慢慢向孩子解釋犯錯的地方——假如孩子難以理解,可以引導他們採用「易地而處」的思考方式,想像自己遭遇同樣情況的感受。

3. 觀察孩子倔強背後的神態及行為,適時給予默默反省的空間。

有些孩子個性倔強,並非不知道自己犯錯,只是自尊心作祟,不願開口道歉,覺得在別人面前認錯十分丟臉。尤其如果家長當眾指責他們的錯處,認錯就好像向眾人承認自己是個壞孩子,特別是一向表現乖巧的孩子,反而更有可能因為想捍衛形象而不肯認錯。如果遇上這種情況,家長不妨帶孩子到能單獨對話的地方,有時候轉換環境已經足以令孩子改變態度,向父母坦承過失。當然,也有些分外倔強的孩子死不認錯,但家長還是可以透過觀察他們的神態或留意往後的行為,明白孩子縱然不說出口,但其實已經知錯。這時候,不妨給予孩子默默反省的空間,心照不宣地督導孩子改過,而無須堅持孩子即時說出「我知錯了」。相反,要是孩子的道歉話語只是在家長權威下被逼迫出來,又或者為了免卻麻煩而敷衍認錯,卻沒有真心悔改,又有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