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溝通平台某程度上是現實生活中親子相處狀況的延伸。比方說,年紀幼小的孩子比較依賴父母,甚至連他們的Facebook帳戶亦是在父母協助下開設,自然會傾向把父母列入「朋友名單」之內;反觀青少年開始着重個人私隱,可能會設定「閱讀權限」限制父母瀏覽某些資訊,或者拒絕父母的「交友請求」。起初家長或會覺得心裏有點不好受,彷彿遭到子女拒絕,但實在不必介懷,始終成長需要空間。當然在某些情況下,子女拒絕與父母「結成朋友」的原因不單是想保留私隱,還因為本身親子關係不大和諧,父母動軏責罵子女,衝突頻生,子女自然不想連網上的社交空間也被波及。因此,家長大可藉此機會,審視一下自己和子女的現實關係。

1. 避免過度介入孩子的網上空間

假如子女願意接納父母成為網上朋友,家長也須意識到,社交媒體是個公開平台,亦是子女日常與年輕友伴溝通的渠道,家長過度參與或會引起子女反感。試想像,子女與朋友在現實中聚會暢談,如果身為長輩的父母突然插嘴,也會令人感到尷尬。切換到虛擬網絡世界,亦是同樣道理。家長當然可以瀏覽子女發佈的公開資訊,但如果想發表評語感想,不妨在親身閒聊時提出,避免過度介入子女的網上討論空間。除此之外,平日一些習以為常的親子溝通模式,例如以乳名暱稱叫喚子女,或者不留情面直斥其不是,搬到網上公開平台亦會令子女難堪。其實除了網上留言之外,家長大可以選擇訊息或電郵等私人通訊媒介,既可以保持日常溝通模式,亦無須令子女在友儕面前感到尷尬;萬一子女在網上有問題表現,最好還是直接面對面討論,始終文字表達有其限制,或會產生誤解。

Source: Pinterest

2. 關心子女的網上動向時切忌偷偷摸摸

家長固然可以視網上平台為瞭解子女內心世界的一扇窗,不過需留意關注的程度是否適當,抑或已把網上平台視作監察子女的工具。例如,如果家長非常着跡地刺探子女的日常生活,無論他們發佈任何帖文,事無大小也要噓寒問暖一番,就算出發點是出於關心,子女亦會覺得自己一言一行也彷彿受到監視。某些家長除了關注子女發佈的動態消息外,還會主動查閱他們的朋友,甚至擅自為子女移除覺得不合適的朋友,這種干預行為絕對令親子關係受損。當然,這不代表家長只能偷偷摸摸地窺探子女網上動向,更千萬不要做出開設假帳戶與子女交友這種瞞騙行為,否則只會帶來更多負面影響。其實家長大可光明正大地告知子女,自己偶爾會關注他們的網上動態,說到底那是人人可見的公開平台,讓子女明白,不是因為受父母監察所以要謹言慎行,而是任何時候也要為自己的公開言行負責。

Source: Pinterest

鳴謝︰基督教協基會社會服務部服務發展主任鄭子華先生及香港浸會大學傳理系副教授李月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