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子女表現頑劣時,不免令父母感到氣憤難耐,而適當的懲罰可以幫助孩子認識錯誤。除了大動肝火高聲斥責外,有家長選擇使用另類方法來應對──將孩子帶到房間一隅,要求他們靜思己過。這種看似溫和無害的「Time Out 暫時隔離法」原來有可能令孩子蒙受精神傷害,到底家長該怎樣做才能用得其法?

建立緩衝時間及空間

說起懲罰手段,似乎總離不開「打罵」二字。不過這可能對孩子作出錯誤示,以為可以靠呼喝斥罰別人來解決問題,更可能激起他們的反抗情緒,與家長展開拉鋸戰,結果導致兩敗俱傷。相反,「暫時隔離法」可以讓家長避開與子女正面交鋒,將孩子帶到一個安靜區域冷靜下來,藉此使他們與引起負面情緒的情境隔離,反省自己的過錯。道理如同足球員被罰紅牌出場,暫時剝奪他們踢足球的權利。而家長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平復心情,防止因情緒失控而進一步激發矛盾,尤其當孩子間出現爭執時,家長便有更多緩衝時間及空間讓各人自行平靜下來。

「暫時隔離法」注意要點

隔離法針對孩子的失控行為尤其奏效,適合一歲半至十二歲的孩子,「隔離」的時間可以隨年齡遞增,不過不建議超過十五分鐘。任何一個安全的地方都可以作為隔離區域,附近最好不要有其他娛樂物件。例如有家長要求孩子回房間反省,殊不知他們更覺樂得清靜可以玩電腦,試問懲罰又有何意義?另一方面,家長需要貫徹原則,如果孩子在「隔離」中途跑開了,便需要從頭再來,直至他們堅持完成方可。如果家長一再退讓就範,懲罰便會失去效力,縱容孩子一錯再錯。

父母陪伴與接納

不過,也有人指出隔離法本意雖好,卻可能令孩子覺得自己被孤立和遺棄,甚至產生恐懼感,不明白為何父母突然不理睬自己。因此,家長在實施隔離法前應向子女言明原因,並盡可能保持平靜態度,避免使用威脅性的口吻,過程中亦不應再喋喋不休地訓話,留待結束後再與他們溝通。剛開始孩子可能有抵觸情緒,家長可以陪伴在側一起「隔離」,經過反覆練習後他們會逐漸養成習慣;結束後不妨給予孩子一個大擁抱,讓他們知道犯錯不代表失去父母的愛。另外,家長亦不應當眾使用隔離法以示懲戒,以免令孩子覺得傷了自尊,留下心理陰影。

歸根究底,世上並沒有萬用的育兒守則,家長需要因應孩子個性和不同情況而作出對應。懲罰以外,適當的讚賞和獎勵也很重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努力會得到父母的留意和欣賞。家長亦要學習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嘗試找出他們搗蛋的原因,平日加以耐心引導,總比犯錯時才來說教更好,相信親子關係也會大大改善。

鳴謝:臨床心理學家葉妙妍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