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在開學第一天問:「為甚麼要上學讀書?」我說,讀書可以讓人擴闊視野,讀書可以提高生存能力,讀書可以讓人明辨是非,讀書可以激發起創造力,更好的答案,是2006年人氣日劇《女王的教室》中,由天海祐希飾演冷酷無情的女教師,跟六年級學生在最後一課說:「讀書,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成為出色的大人。」
然而,我們的華人社會卻扭曲了學習的本質,大多數的父母,之所以迫子女讀書,甚至非考第一名不可,都是一樣的心態,希望孩子取得好學歷,然後就能取得好職業,又或者想要在親友面前炫耀孩子的成績,漸漸地堵塞孩子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並撲熄孩子讀書的熱情與上學的動力。
最近讀了由韓國最具權威的學習心理專家朴民根撰寫的《沒有不會讀書的孩子》:「世上沒有天生就不會讀書的孩子,只有心理受傷導致不想讀書孩子。」他在過去十多年來,深入研究數千名孩童,為許多因「讀書傷害」而失去學習欲望的孩子進行諮詢,發現世上沒有天生好學或厭學的孩子,大部分原因是來自父母或老師採取了孩子不喜歡也不想要的方式。
書中以不同的病例解釋何謂「學習愛好感」、「致命性教養」、「學習無助症」、「學習抗拒症」、「孩子癮」、「學習自力期」、「滿足延遲力」、「等待與慢養法」等,又提出降低學習意欲的五個關鍵因素,以及激發學習欲的五種心理力量,更痛斥七種致命的養育方式,包括直升機型、保溫箱型、臨時變通型、偏執症、外包型、朋友型、裝飾型。
他認為,只要根據孩子們天生性格,找出適合孩子的讀書方法,讓孩子享受讀書的樂趣,毋須以胡蘿蔔利誘,也不必用鞭子恐嚇,都能培養出會讀書孩子。說到底,好的教育,就是要讓每個孩子都能產生學習欲望;好的家長,就是能協助孩子建立起「我很會讀書」的自信。
鄧明儀 │ 資深傳媒人兼親子KOL,活躍於各大平台的親子欄目,成為人母後尤其喜歡分享湊仔的幸福和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