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有韓國明星探望首隻於當地出生的大熊貓,其間徒手觸摸大熊貓引起爭議,大批網民批評她們沒有戴手套及帶妝接觸大熊貓。雖然有人認為網民的反應過於激烈,不過大熊貓的確是十分珍貴的動物,應該得到好好保護。不如現在就讓《黃巴士》與大家一起瞭解大熊貓吧!
基本資訊
相信各位小讀者都知道,大熊貓作為中國的「國寶」,是中國特有的物種,深受國民喜愛。其實大熊貓的歷史可追溯至八百萬年前,牠們的始祖稱為始熊貓,體形比現在的大熊貓小。研究人員曾於華北、華東、華南、西北、西南,以至越南和緬甸北部發現化石。與牠們同時期的動物,很多已經相繼滅絕,但始熊貓卻能進化成大熊貓,並繁殖至今,體形亦逐漸增大。
現時,大熊貓的主要棲息地在中國西部,包括四川、陝西和甘肅的高山地區,通常生活於海拔二千六百至三千五百米的竹林中。牠們不怕潮濕的天氣,喜歡在濕度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環境生活。牠們亦喜歡獨居,活動範圍多在山腹、窪地及河谷等。
大熊貓體形略大,最重可達一百八十公斤,即近四百磅。牠們頭圓尾短,臉上有標誌性的「黑眼圈」,身體呈黑白色,有助牠們隱藏於山林之中。雖然外表看似笨拙,但是由於擁有鋒利的爪子,而且四肢發達,因此十分擅長爬樹。大熊貓皮膚較厚而有彈性,不同部位的厚度不一,最厚可達十毫米,令牠們能抵禦高山的寒冷天氣。
生活習性
大熊貓的主要食物是竹子,也會吃草、野果及其他植物。雖然主要以植物為生,但是牠們其實是雜食性動物,野生大貓熊也會吃昆蟲和竹鼠等。科學家指牠們有肉食性動物的生理特徵,但是不以肉為主食。牠們的臼齒及下顎肌肉發達,有強大的咬合力,但是由於生活環境缺少大型動物,如果捕食鼠類等小動物的話,營養也不足以補充消耗的能量,所以多數都以竹子維持生命。
由於竹葉的熱量低,大熊貓每天需要花大量時間進食,平均每天吃九至十四公斤竹葉,所以小讀者們到動物園觀賞大熊貓時,經常都會看到牠們拿着竹子啃咬。牠們的動作比較緩慢,喜歡在平坦的地方行走,亦經常坐下或躺臥,原因也是為了保存能量,避免消耗過多體力,盡量保持靜態生活。大熊貓普遍性情溫順,平時也很少主動攻擊其他動物或人類。
受威脅物種
由於棲息環境受到破壞及污染、西方國家過量捕捉、繁殖能力降低,以及二零零八年汶川大地震等因素,以致大熊貓的數量大幅下降。二零零八年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動物。其後,中國政府繼續積極採取保護措施及進行研究,大熊貓的數量得以增加,現時被列入易危動物。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究竟是如何制定動物的分類?看看以下列表瞭解清楚吧!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分類表
已達滅絕程度 | 滅絕(EX, Extinct) 野外滅絕(EW, Extinct in the Wild) | 物種已完全消失 僅存活於圈養環境或過去分佈範圍以外 |
威脅程度較高(由高至低排列) | 極危(CR, Critically Endangered) 瀕危(EN, Endangered) 易危(VU, Vulnerable) | 滅絕的機率極高 很可能會滅絕 將成為瀕危物種 |
威脅程度較低 | 近危(NT, Near Threatened) 無危(LC, Least Concern) | 在不久的將來有瀕危或滅絕等風險 數量較多 |
無法評估 | 數據缺乏(DD, Data Deficient) | 未有足夠資料進行評估 |
保護措施
大熊貓是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政府於一九五八年設立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由國家林業局直接管轄,重點保護大熊貓。一九九二年,當局實施為期十年的「中國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工程」,進行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宣傳教育、大熊貓資源救護與監測,以及人工飼養繁殖研究等。直至二零零二年,興建了十四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十七條大熊貓保護走廊帶,以及在三十二個縣建立大熊貓棲息地保護管理站等。配合設施及科技,相關研究及保護工作逐漸取得成果。
其後,當局在大熊貓分佈的省、市及縣都建立了保護機構,發展基礎設施及人員能力建設,負責巡護、救護及監測等工作。而以四川臥龍的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為首,其他地方亦設立了類似的保護中心,包括四川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陝西樓觀台大熊貓救護中心和北京動物園熊貓館等,發展繁殖及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