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試過買入一些不適合的東西,勉強用了一次,就甚少或不再使用。雖然物品還可以使用,但把它閒置在旁就等同白白浪費!近年,打着「循環再用」、「各取所需」旗號的二手經濟模式日趨盛行,各式網站和手機應用程式應運而生,為大眾提供販賣或交換二手物品的平台。我們生活在物資豐裕的時代,為何這種提倡重用舊物品的生活方式會受到大眾歡迎?一起來瞭解二手經濟的優點,以及它如何改善人們的生活質素。

二手經濟是甚麼?
二手經濟是一種新興的經濟模式,人們會把閒置的二手物品出售,賣家可以紓緩囤積問題之餘,又能得到金錢回饋,而買家可以用便宜價格購入商品,呼應環保原則。另外,人們也可以透過協商,跟別人交換物品,以閒置物件換取另一件自己需要的物件,各取所需。

二手經濟的優勢
不論是新年送禮,或平日到親友家中拜訪,爸爸媽媽都習慣買一些新鮮水果或簇新物品當伴手禮,若送舊東西則會被視為不禮貌。雖然跟「喜新厭舊」的傳統思想背道而馳,但販賣、交換和使用二手物品的風氣卻越來越流行,到底原因何在?

減少衝動消費
二手買家的消費目的明確,他們通常瞭解自己需要購入甚麼東西,才進入二手交易商店或網上平台搜尋及買入相關物品。由於這種購物習慣能保護消費者免受物慾操控,購入多餘貨物,因此能大大減少衝動消費,助消費者節省金錢。

源頭減廢
被放到二手交易平台售賣的物品,多是買家不喜歡或不再使用的東西,而它們原有的功能仍然有效,例如有父母會把小朋友讀過的圖書,放到二手平台出售,並利用收益,購入新圖書。二手買賣能夠把閒置資源循環再用,減少浪費及呼應環保之餘,也能紓緩家居囤積問題,改善生活質素。

便於收藏稀有商品
貨品有價,回憶卻是無價。不少人喜歡收藏舊物,因為這些舊物能勾起他們珍視的個人情感或回憶,可惜它們已不在市面流通——舊物愛好者有機會在二手市場找到數量稀少的「心頭好」,例如是小時候看過卻已絕版的書籍,又或童年時喜愛的懷舊玩具等,從而提升對生活的滿足感。

寰宇搜奇:二手經濟的演變
二手經濟並非一個新奇現象,原來自古以來,人類社會都有交換物品及人棄我取等經濟活動,讓我們來瞭解一下人們如何透過二手交易,提升生活質素!

石器時代:以物換物
在未發明貨幣前的原始社會,人類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例如以一隻羊換一把石鎚,以滿足自身生活需要。這個階級的人類已經產生「各取所需」的經濟概念,因為當時人們的生產力較低,擁有的資源也十分有限,因此他們學懂付出多餘資源,換取短缺物資,從而改善生活質素。

中世紀晚期開始興起:跳蚤市場
「跳蚤市場」是一個出售及購買物品的露天市場,人們在街道上擺賣貨物,而出售的貨物一般都是二手物品,價格較便宜。跳蚤市場起源於中世紀晚期的歐洲,當時窮困的市民會組織大型市集,出售貴族淘汰的舊衣,後來逐漸演變至現時的跳蚤市場。跳蚤市場提供的貨品種類十分多元化,包括家居用品、書藉、唱片、家具或二手衣物等。

十九世紀初:合作社制度
合作社制度最早由英國企業家勞勃‧歐文提出,合作社內的成員會根據合作原則,為其他成員自願提供自已擁有的資源,令各人都有機會使用僅有的資源,以滿足生活需要。這種提倡共享二手物品的生活模式,適合資源少而人數多的社會。例如中國在六十年代設有人民公社,人們會上繳自已種植的農產品,政府收集各人的資源後,會重新平均分配資源,讓社內每位成員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資源和使用權利。

二十世紀:二手商店
古著店自二十世紀起,便在日本、巴黎及倫敦等時裝城市十分盛行,是最具標誌性的二手商店。店內會售賣達數十年歷史、來自媽媽或祖母年青時代的時裝,不少潮流達人都會到古著店搜羅別具特色的產品。二手店能夠延長產品壽命,重新為舊物賦予新價值,別具環保意義。

二十一世紀:網上二手交易平台
二手車及二手房屋都是為人熟悉的二手交易。二手交易最早應用於出售樓宇及汽車等產品。它們都屬於數量有限、效能持久而且價格高昂的產品,若經二手購入,能大大減低金錢成本,因此廣受人們歡迎。網絡購物和手機應用程式興起後,二手買賣亦隨之生活化。人們現在能於網上二手交易平台,購入衣服、電子產品或各式日常用品等,令購物選擇大大增加。

應對來自疫情的挑戰:地攤經濟
二零二零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疫情令全球民生和經濟近乎停擺。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地攤經濟」政策,理念跟「跳蚤市場」相近,鼓勵因工廠生產暫停而待業市民,利用路邊攤擺賣二手貨品或其他產品,紓緩因疫情帶來的失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