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I.M.Pei)是當代最著名的建築師之一,1917年在廣州出生,為美籍華人,曾於香港及上海生活,1935年移居美國,1955年起擔任紐約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合夥人。貝聿銘數十年來獲得很多專業及學術團體頒予的榮譽,奠定了他在建築師行業中的國際領導地位。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法國巴黎盧浮宮玻璃金字塔、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卡塔爾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蘇州博物館和香港中銀大廈等。他曾榮獲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1983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等。貝聿銘於2019年5月16日辭世,享年102歲。

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

貝聿銘曾設計過50間以上的世界主要建築物,其中包括在美國的幾個最大的城市及社團建築計劃。他的建築設計十分注重幾何造型,亦精於現代科技的應用,特別是混凝土、鋼材與玻璃的混合使用,是他最廣為人知的建築設計特色,並反映在大部分他有份參與的建築項目之中。

圖片來源:GettyImages

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貽曾擔任當時的中央銀行總裁及中國銀行總經理等職務,父親本期望兒子隨他的步伐學習金融,貝聿銘卻選擇了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建築,並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學位,在建築界出人頭地。貝祖貽是中國銀行的創始人之一,1982年中國銀行在香港籌建總部大廈,貝聿銘對於能夠成為中銀大廈的設計師感到意義非凡。

中銀大廈在八十年代的香港除了是一座摩天大廈,設計上亦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不過設計初期所引發的爭議不少,令到中銀大廈的背景更傳奇。由於中銀大廈位於香港核心商業地帶中環,樓高加上颱風季節時強勁的風力,建築物的結構必須特別設計去承受風力衝擊。最終中銀中廈外型呈平行四邊形,以四組三稜柱作為主要承重點,內部毋須建造支柱,減少鋼材使用,解決了成本及結構上的問題。外型上亦有節節向上之勢,本應表達出生機勃勃的意象,然而中國人篤信風水,認為中銀大廈外型似一把指向天的尖刀,會招來厄運。最終貝聿銘在大廈周圍種了不少花草樹木,更建造了瀑布和大石,從風水學角度化解了利刃的戾氣。過五關斬六將後,終於迎來中銀大廈落成,成為香港一代地標。

貝聿銘最著名的一項建築,是巴黎羅浮宮金字塔。1984年,法國大革命迎來200周年,時任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親自委托貝聿銘在這座前身為法國皇宮的美術館前進行擴建工程。貝聿銘當時提出的玻璃金字塔方案,引來很多人質疑,認為與羅浮宮本身的古建築風格顯得格格不入。然而這座塔高21米,底寬34米,四個側面由673塊菱形玻璃拼組而成的玻璃金字塔,最終於1989年順完建成,想不到玻璃金字塔不單為羅浮宮地下展廳帶來充沛的日光,身處其中更可以看到美麗的天色變化,令很多人喜出望外。貝聿銘認為設計富現代美感的玻璃金字塔,有着連接現代與古代的寓意,遊人從現代穿過入口穿梭去到古代,欣賞昔日的藝術大作,令到這座金字塔更具代表性及歷史意義。

圖片來源:Architectural Digest、World Architecture Comm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