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舞者碧娜‧鮑許在二十世紀舞蹈史上,寫下輝煌一頁,她打破了舞蹈與戲劇之間的界限,帶起了一股嶄新的表演藝術風潮。碧娜‧鮑許所編排的優美舞蹈融入戲劇和自然元素,風格別樹一幟。時至今天,碧娜所創立的「烏帕塔舞蹈劇場」繼續承傳她的藝術理念,以無限創意,引領現代舞、電影以及其他表演藝術的發展。
碧娜‧鮑許生於一九四零年的德國索林根。碧娜並非來自舞蹈世家,她的父母經營一家小旅館及餐館,由於父母工作忙碌,她經常一個人在餐館裏跑跑跳跳,間中又躲在桌子底下,觀察周遭的大人。回憶起自己的童年,碧娜發現成年人世界中的友誼、歡笑與爭吵,激發了她的想像力。投身舞蹈界後,她很自然就將童年經歷以及當中的強烈感受轉化為優美舞步,展現人前。
早在五歲剛學習芭蕾舞時,碧娜已經展現過人的舞蹈天賦。年紀輕輕的她不但肢體柔軟靈活,而且對哲學別具慧見。十四歲時,她前往德國埃森的藝術學院深造舞蹈,師承現代舞大師柯特‧尤斯。在學院裏,碧娜打下深厚的舞蹈根基,同時接觸到歌劇、戲劇及設計等範疇,多元化的藝術學習讓她領悟到舞蹈的真諦:情感的表達並不局限於形式,重要的是,要瞭解自己為何跳舞、希望透過舞步向他人表達甚麼。
碧娜十八歲時考獲獎學金,到紐約茱莉亞學院學舞,從此開展了在紐約的舞蹈生涯。畢業後,她輾轉在各個頂尖舞團擔任舞者、發表作品。直到一九六九年,她轉型發展編舞事業,並在恩師尤斯的引薦下,回到家鄉德國。一九七三年,她正式接管烏帕塔芭蕾舞團的藝術總監一職,並將該舞團改名為「烏帕塔舞蹈劇場」,採用「舞蹈劇場」形式編製現代舞。
自此,碧娜將「舞蹈劇場」風格發揚光大,它亦成為了現代舞的新語言。在碧娜的編舞下,舞者除了利用肢體動作,亦可配合歌聲及說話,表現出自由奔放的情感;她亦把自然景觀融入舞臺設計之中,把上萬朵紅色康乃馨搬上舞臺,讓舞者在花海中翩翩起舞。對碧娜而言,舞蹈除了求「美」,更須求「真」。不同於多數現代舞表演,在碧娜的作品中,舞者個個形象鮮明――他們不一定體態優美、技巧過人,但躍入觀眾眼中的舞者,不論高矮胖瘦,或是老少美醜,都成為帶動整體演出的重要角色。碧娜的種種創新意念為舞蹈界帶來了嶄新的風氣,深深影響了現代舞的發展。
碧娜在二零零九年因病去世。她的傳奇故事在過世兩年後,被搬上大銀幕,讓世人透過電影瞭解碧娜的藝術成就及貢獻,也讓這個傳奇繼續發光發亮,啟發世人。
「我在乎的是人為甚麼動,而不是如何動。」
碧娜.鮑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