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本名查良鏞,是華人知名作家,被公認為近代武俠小說的一代宗師,也被譽為「香港四大才子」及「中國武俠小說三劍客」之一。他創作了多部家喻戶曉的武俠小說,包括《神鵰俠侶》、《射鵰英雄傳》及《倚天屠龍記》等。他的小說更多次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及動畫等影視作品,而且大受歡迎,因此素有「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的說法。小朋友可以問一下爸爸媽媽,相信他們也能告訴你一些主角名字或故事情節。

查良鏞生於一九二四年,是浙江海寧人,家族是書香世家。他於一九二九年入讀小學,一九三六年就讀初中,其後與同學合編出版第一本書——《獻給投考初中者》。畢業後,他曾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也曾於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修讀課程。

他在一九四六年於上海《大公報》工作,兩年後被調職並移居香港。之後再成為《新晚報》的副刊編輯,寫過劇本,再負責寫連載小說。一九五五年,他以筆名「金庸」寫下《書劍恩仇錄》後聲名大噪,正式開展他的武俠小說生涯,共創作了十五部長、中、短篇小說,不少作品都獲得大眾喜愛,也令他在中國文學界擁有崇高的地位。

Source:香港文化博物館

除了創作,他也曾於一九五九年與合夥人創辦《明報》,親自撰寫社評二十多年,被稱為「左手寫社評,右手寫小說」。他於一九七二年完成《鹿鼎記》後正式封筆。另外,他在政治方面也頗有建樹,他曾到訪內地及台灣,與領導人會談,更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的委員之一。

Source:香港文化博物館

對華人文化來說,他最大的貢獻始終都是他的武俠小說,他不僅創作了多個膾炙人口的故事,更創造了一個武俠世界。他用文字塑造出不同特色的人物,關係錯綜複雜,情節精采緊湊。不同的故事互相串連,內容結合歷史背景,蘊藏傳統文化,更以人物的性格和際遇,帶出寓言和價值觀。查良鏞的作品不只是消閒讀物,更成為了文學界人士的研究方向,不少探討「金庸學」的書籍和文章近年都相繼出版。

查良鏞一生成就豐富,備受敬重,二零一八年與世長辭,享年九十四歲。各界人士以至國家領導人均表達哀悼,多處都有舉辦悼念活動,而在《射雕英雄傳》及《神雕俠侶》中多次提及的襄陽,更有多人於城牆上點滿燭光送別「查大俠」。

「你瞧這些白雲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離合,亦復如斯。」
金庸《神鵰俠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