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為推動本港的STEAM教育,普及創新科技學習,2025/26學年開始將於全港小學小一及小四級開設科學科,並逐年循序推展至其他級別。以「探新求知、樂學活用、創造未來」為課程理念,從小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能力,建立對科學與科技的正面價值觀和態度。將軍澳循道衛理小學早於二零二三年已實踐科學科分科,校長林德育認為學生宜及早培養科學素養,啟發他們的探究精神和理性思維,捉緊世界發展的主流趨勢。

內地科教專才助全面提升課程內容

林德育校長於二零二一年上任成為將軍澳循道衛理小學(下稱將循)校長,他看到科學教育在世界的普及性及影響力,也看到內地實施科學獨立成科後的轉變,認為學生應該趁早培養更豐富的科學素養:「以往我們重視教授學生人文上的東西,理性發展上例如邏輯思維相對教得比較少,DSE讀物理、化學、生物,多半只着重教授書本上的知識,其實世界更重視邏輯和慎思明辨的能力。」為了實踐科學科脫離常識科獨立施教,將循早於二零二二年開始籌備,在小四級增加常識科中科學科的比重,二零二三年開始實施分科,今年小四和小五級經已完成分科程序,來年將會推及小六級。為配合教育局釋出的科學科課程框架,將循補足了航天科技等範疇,並透過教育局邀請到一位內地的科學科專家教師朱濤老師逢星期四、五駐校,協助訂制科學科的課程綱要,帶領老師深化教學內容。

將循有六十六位老師,當中只有約十七位是科學科出身,比例不高,因此師資是他們在實踐科學科分科時最大的挑戰。透過教育局的計劃來港交流一年的朱濤老師,是內地一間學校的副校長,也在民間籌辦了一個科學學會,擁有專業的科學教育知識。林校長認為在朱老師帶領下,可以省卻開設科學課程走冤枉路的時間,亦替校內的師資打了一支強心針。「以往我們帶學生做科學實驗,只着眼於實驗的結果,例如水火箭最後是否能夠升空。現在有朱老師帶領和分享經驗,增加老師和學生動手做的機會,真正做到Learning by Doing。朱老師會引導學生探究火箭升空的角度如何影響它滯空的時間、有甚麼因素影響它升空的角度,例如氣壓、火箭尾部的機翼設計和箭頭設計等。目前他更着手研究火箭回收的方法,包括如何利用降落傘準確地把火箭送到回收點,這些貼近現實中火箭運行的原理和細節,是一般學校做火箭實驗時會忽略的元素。」多了動手做實驗的機會後,林校長認為學生上課不但更投入,也更懂得從過程中總結出學習經驗,用數據說話,從而發揮科學的求知精神。

(由左至右)將循家教會主席徐麗冰女士、林德育校長、內地科學科專家教師朱濤,及樊文輝副校長一同為學生準備火箭實驗模型。

林校長總結與朱老師的合作帶來的三個正面影響:一是透過一同備課、製作教案、邊學邊做,帶動老師的專業成長;二是課程開發,特別對將循新增的航天課程有助益;三是校方計劃在校內舉行一個大型的航天展覽,將會製作一支有四層樓高的火箭,並在每層樓設一個展廳,希望學生有更多機會親身接觸及瞭解航天科技。「學生從小只能在電視上看到航天教技的新聞,現在不單在課堂上有機會動手做,在校內更有相關展覽,學習動機必然更高。中國在航天科技領域的進步亦有目共睹,值得學生認識多一點,增長對國民身份的認同。」

未來學生必備的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問到學生未來必備哪些核心素養,林校長以他從一篇文章讀到的觀點回答這個問題──以往重視的「T型人才」未來或許已不敷應用,T上的一橫代表見識的闊度,下面一棟代表見識的深度,惟只對一種學識有深度已不足夠,所以現在流行M型人才,除了要夠博學,學識的深度亦最少有「三隻腳」。林校長指這個博學的概念背後,其實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努力和自律。對世界好奇、努力去求真探知,加上自律和恆常地吸收新知識,才做到真正的博學。此外,還要有審問和慎思明辨的能力。審問就是面對不同資訊時要抱持合理懷疑,並以探究精神去找出事實;慎思明辨則是更進一步,結合邏輯思維與知識的應用,理性地分辨資訊的真偽,辯證自己信納的說法,從中提升自己的決斷能力。「現在很多孩子缺乏的正是決斷力,不懂為自己做選擇,依賴父母代替自己做決定。因此最後一種能力── 督行就最為重要,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做到創新。」林校長指AI是一項非常好的工具,但使用的模式必須是H-A-H,即Human給指令予AI,再由Human經過理解和分析去琢磨和改善AI給出的答案。因此孩子使用前必須要具備知識根底和上述的核心素養,有了這些基礎能力,才能善用AI這套工具。

將循引入了飛行模擬器,讓學生透過模擬駕駛學習航空知識。

十分歡迎家長入學校

將循逢星期五早上八時會開放學校,讓家長可以跟子女一同走進校園,參觀和認識他們的學習環境,家長更可於禮堂的二樓一同參與早會。當學生在校園內有表演時,學校會發門票給學生,讓他們邀請家長和親友到校欣賞。此外,學校會積極舉辦各種親子活動,邀請家長一同參與;家長義工的參與度亦十分高,就訪問當日所見,有家長義工協助整理圖書館,亦有家長義工連日返校為科學的實驗活動製作火箭模型,與校長和老師打成一片。林校長表示:「我經常讓家長走進校園,是希望他們能瞭解孩子的學習環境,有甚麼學習上的需要可以向我們提出,能幫的學校一定會做,家校之間保持良好的關係,彼此的聯繫和協作便更容易執行。有些學校很怕家長入學校,怕會面對很多投訴,我卻覺得每間學校都會有不足的地方,要是家長提出,我們定必努力改善,要是改變不了的,我會坦白說做不到,大家有溝通和瞭解,家長其實會明白。我希望學校像一個家,打開門家人都可以進來。」

校園內設有Music Corner開放予學生預約作為Busking的場地。

父母要適時放下及接受

林校長與太太育有兩個兒子,一個念高中,一個已經升讀大學。他表示兒子讀中學時,曾對爸爸校長的身份感到尷尬和有壓力,因此他開始減少到他們學校參加活動。「因為他的爸爸是校長,令身邊的人包括老師和同學對他的期望有所不同,讓他感到有壓力。我希望他能夠在學校感到舒服自在,因此開始減少到他的學校露面。」作為兩名青少年的父親,林校長認為做父母最重要懂得放下:「我念大學的兒子現在跟我溝通的方式很倔,像我這幾天因為眼睛不適要滴眼藥水紓緩,他見狀某晚給我傳了兩個簡單的訊息,包括一張眼藥水的圖片,叫我試試滴這個,要是沒有好轉便要看醫生,不是噓寒問暖的類型,但我知道他仍很關心父母。」林校長指自己並沒有因為專業身份而提高對孩子的期望,希望兒子能做個有修養有內涵的人,因為他相信有修養的人能夠活出自己的生命軌跡,懂得推動個人成長,達到自己的要求。

採訪將循前的幾天,接連發生學童輕生事件,令林校長不勝欷歔:「這幾天學童輕生的新聞令我有所反思,當他們有輕生這個決定時,背後有沒有一些理性的考量能夠煞停這個念頭?要有道力喝住自己不要去做,便先要一些理性的原因去說服自己。我認為科學對學生其中一個幫助,是增強我們理性的一面,科學的普及能夠強化學生的理性思維,雖說AI不能取代人類的愛和情感,但感性與理性應互相配合。」他亦認為家長不應只着眼於學生成績,更不應將考得差跟懶惰和蠢鈍畫上等號,家長應該瞭解子女學習上面對的困難,一起找出解決的辦法,適當時拉他們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