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應試為本的香港教育生態中,學校的辦學方向、教學課程和學習活動都不重視德育。所謂的德育課或生命教育課也只不過是一個月一堂,或搞個講座之類,都屬於走過場的門面工夫。加上社會現狀和傳媒報導,大多是缺德失德、違背善良的人和事,孩子耳濡目染之下,別說增加「善良」了,他們那些與生俱來的人性都要漸漸消失。這是今天為人父母者的共同憂慮,卻又無可奈何。

確實,在今天這個社會要教導孩子善良很困難,但也不是不可行,更不是不必行。這世上不可能有完人,也不可能有完全「善良」的人。但「善良」能多一分就要多一分,只因在是非義利之間的判斷和選擇,往往就在於這微小的「一分」之別。所以每個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善良的人的家長,還是要盡力去負起這個教導的責任。然而「善良」沒有教科書也沒有教材,家長不是專業的教育人士,應從何教起呢?我認為家長教導孩子「善良」,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着手。第一,從「小」事開始。對於孩子來說,一些大是大非大德大義他們未必明白,也很難有機會接觸實踐。就算是大人,平常我們也鮮有機會碰到轟轟烈烈的義舉,像甚麼救人性命或捉拿兇徒之類。因此我們培養孩子的「德力」,可以從最小最細微的德行開始。比如要孩子禮貌地回答別人的問話,在車上為有需要的人讓座,幫老人家拿東西,檢到的財物不要據為己有等等。同樣,對於小孩子沒有做到,甚至做出和上述要求相反的言行時,我們就要正經明確地教導他們不應再犯。這就是我們先賢常說的:「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從小事入手,不因其事小而不理會,孩子自然就會慢慢養成趨善避惡的意識與習慣。

陳葒校長 │「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曾任直資中學創校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秘書長、香港私立學校聯會副主席,同時亦是香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