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寄養家庭數目因各種因素開始下降,目前的寄養家庭數量不足1,000,只能滿足四分之一有需要小朋友,供應遠遠追不上需求。不過每個投入服務的寄養家庭,仍毫不吝嗇地把時間和愛投放於寄養孩子身上,只為盡一己之力幫助更多小朋友。

從馮姨姨到藍太:一代傳一代的寄養家庭

現年74歲的馮姨姨自2005年起成為寄養家長,一做便做了13、14 年,並於2019年因年齡及健康狀況正式退休。她長期照顧五位寄養兒童、替假的亦有10位寄養兒童。當年馮姨姨正值退休之齡,由於丈夫仍需上班,兒子正在澳洲讀書,女兒也因結婚已沒有同住,因此她希望能在空餘時間有人陪伴。機緣巧合下,有正在做寄養姨姨的街坊朋友介紹馮姨姨加入,使她踏上了成為寄養家庭之路。

(左起)馮太女兒藍太、馮太、馮先生一家三口。

對於太太的決定,馮先生表示全力支持,加上兩人本身也特別喜歡小朋友,願意全心全意照顧他們。馮姨姨共照顧過超過10位小朋友,照顧期最長達五年。他們都是原生家庭有問題而成為寄養兒童,當中更有患過度活躍症的孩子,需由馮姨姨陪同去看兒科醫生。由於馮姨姨本身的幼女就有輕度智障以及失明,兩夫婦曾在這種環境下成功將三個孩子撫養成人,因此照顧一些健全的小朋友,對於他們來說相對輕鬆。

馮姨姨一家和會寄養兒童一起出遊,可見感情深厚。

馮姨姨一家對孩子們寵愛有加,連女兒藍太也和寄養兒童們關係頗為親密。孩子們愛喚藍太作「藍姨姨」,她偶爾會代替媽媽照顧他們。她分享了一次尤其深刻的經歷,有天她們把寄養小朋友打扮得特別漂亮地出門玩耍,當到了樓下巴士站,小朋友突然問道:「馮姨姨係唔係唔要我啦?」當時藍太意識到小朋友以為大人們又要將自己拋棄,當下聽到這句無心童語感到既不捨又傷心,於是便堅定地對她說:「無論發生甚麼事情你都可以回家,我們永遠都在。」

即使已離開寄養家庭,長大後的小朋友依然和馮姨姨保持聯絡,不時相約出來聚會。

要令孩子明白父母並非不愛自己

藍太多年來與媽媽照顧的孩子們建立深厚感情,看到他們陸續被有心人收養,認為父母做的事情很有意義。同時,她也留意到社會上很多活潑、健全、乖巧的小朋友,因家庭因素而沒有人能教導及撫養,讓她萌生起成為寄養家長的念頭。機緣巧合下,她在教會的通訊群組收到家福會寄養家長的申請表,她直覺是一種緣份,便下定決心填寫了申請表。

藍太分享,當她第一次與寄養兒童見面時,小朋友跟她說:「其實我甚麼都會做,為甚麼我不能回家?」當下她意識到,原來除了照顧好小朋友的日常生活,心理上也需要進行開導,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價值所在。藍太正在照顧的小朋友已經11歲,親生媽媽因工作關係而需要將孩子交由藍太照顧。她認為目前最重要是慢慢開導孩子,讓孩子明白為甚麼這段時間要留在寄養家庭,而不是因為「媽媽不愛、不要自己」。

藍太展示現時寄養小朋友送給自己的手作小禮物。

如何與寄養兒童相處?

現已成為寄養家長半年的藍太分享,自己從母親身上學習到許多照顧小朋友應有的態度和方法,例如凡事不要太過緊張,嘗試冷靜面對;不要太過寵溺小朋友,要拿捏好教養的分寸等。現時她和寄養的小女孩相處融洽,更經常收到小朋友親手做的小禮物,讓她感到十分溫暖。她表示以後仍會繼續參與寄養服務,認為家長與寄養兒童是一個雙向的關係,彼此互相祝福和關愛,能為家庭帶來更多愛和歡樂。

問及藍太和馮姨姨會如何跟小朋友共度母親節,她們表示由於正在照顧的寄養兒童年齡較小,她們一般都會吃飯慶祝,而小朋友以往也會在學校做一些手工勞作送給她們作母親節禮物。

寄養兒童寫給馮姨姨的心意卡。

藍太指照顧寄養兒童時,需要盡量保持他們在原生家庭的生活規律,例如一些日常生活習慣要盡量貼近,讓小朋友在寄養家庭中,以至返回原生家庭之後均能盡快適應。此外,她認為照顧小朋友並不只是一味「講錢」,而是着重於雙方關係的建立及精神連結。藍太寄語有意成為寄養家庭者:「唔好太多擔憂,最緊要係試咗先。」

做寄養家庭需具備甚麼條件?

若有意成為寄養家庭,家福會社工Carrie建議,首要條件是喜歡小朋友及有足夠能力照顧,申請人必須具備穩定的家庭環境、經濟及身體狀況;其次,社工在會雙方同意下會定期進行家訪及督導;第三,寄養家庭也需要與原生家庭保持聯繫,以便在處理小朋友的問題上進行溝通。有興趣成為寄養家庭的家長,可按此瞭解更多服務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