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所有的憂傷憤怒,或任何情緒毛病,我相信以明白和愛,皆對之有正面的治療作用或幫助。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在子女有情緒問題時能加以協助。每次見完有情緒困擾的兒童或青少年,父母都會問:「我有甚麼可以做?」當然孩子越大,父母能做的也會減少,但無論任何年紀的人也需要被明白和愛。可惜部分父母明白和愛子女,不等於孩子能感覺得到,就像你寄出珍貴的包裹,子女收不到般可惜。一個越不懂或不習慣在人前表現脆弱流淚的一面,越不懂用說話表達情緒的人,輔導的進展往往較慢。因此當子女哭時,千萬不要制止,哭是正常的情緒表現,不代表軟弱。別讓這些普遍錯誤的觀念習慣成自然,導致習慣收藏眼淚或負面情緒。

父母不要心急去說道理,例如「他笑你,你不用理他,或去告訴老師」等;更不要語帶指責:「叫你勤力你不聽,成績差你來哭也沒有用!」這些說話只會令子女覺得父母不明白,令他們更收藏自己。相反,設身處地去反映他們的情緒,例如說:「我知你好傷心/辛苦/難過/失望……」等,他們便能收到你這個珍貴的包裹——明白。香港父母普遍緊張學業,有些子女真的以為父母緊張學業比自己多。當子女有壓力時,可以肯定地跟他們說:「你的成績、甚麼大學畢業對我全不重要,你的開心健康才最重要,我很愛你!」這也是把第二個包裹——愛,送到子女手中。子女肯和父母說心事或哭,是一個有效防止或醫治情緒病的良方,但不等於父母需要天天問他們有甚麼心事,他們不會覺得你明白,反而變成很「煩」。只要平日在他有情緒時少講多聽,身同感受,他覺得講完舒服了,有問題自然會來找你一起解決。父母也可當子女有輕微情緒困擾的輔導員,防止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有病醫病,無病也可強壯心靈。

周婉芬博士 │ 樂苗坊總監、註冊心理學家、遊戲治療師及香港大學社工系輔導碩士課程榮譽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