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謙今年七歲,剛升上一年班,除了行為活躍,亦有專注力問題。我們最近診斷他患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媽媽擔心藥物副作用,想看看行為治療的功效如何。總的來說,小謙要媽媽單對單監管他做功課,每天起碼要花三小時才能完成;很多時他都沒有把功課簿帶回家,未開始做就想睡覺,更一邊做功課,一邊玩遊戲和看漫畫;每每遇到難題就停下,不知如何是好,媽媽覺得每天都在和他戰鬥,哭哭鬧鬧,沒完沒了。小謙溫習的情況也一樣,無論是準備默書、測驗或考試,他都不願意坐下來溫習。其實小謙資質不錯,坐下來專注對他異常困難,坊間的專注力訓練班對他來說功效不大,不能將他學習的成效,轉移到做功課或溫書上去。其他過度活躍症的行為治療訓練小組如情緒及社交小組,對他來說都不大需要,因為小謙衝動症狀較少。

我們於是邀請小謙及媽媽參加我們的「開開心心做功課」訓練小組,利用執行功能的技巧管理他做功課。執行功能的行為管理包括反應抑制、情緒控制、持久專注、展開任務、堅持達標及靈活變通,執行功能的思維技巧包括組織、規劃與優次排定、維持工作記憶、時間管理及後設認知,家長要作事前準備,營造適合的環境讓孩子可以專心做功課,釐定目標,跟時間表完成功課,並要設定計時器讓孩子在「斬件」的時間裏,可以運用他的專注力完成一件功課。例如,他要在十分鐘完成五條算術,小朋友不會覺得太困難,因為十分鐘是他可以維持的專注力,如果他能提早完成,就可以有回贈時間作出短暫休息,並接受家長的具體讚賞及星星獎勵;家長亦要將問題及檢查功課的時間延後,不要影響他做功課的時間。同時要提醒學童做功課時,要用眼看問題,圈出重點記在腦袋,然後列出可能的答案,試試自己做選擇,寫出答案後可以讚賞自己。

完成後再檢查一下,如果不懂的就先做下一題,不明白的稍後再問家人,這些都是做功課的技巧,要讓小朋友明白。媽媽看到小謙做功課不專注時,亦可提點他要坐定定、眼看題目或手握筆等步驟。這些行為訓練,通常由精神科護士、職業治療師或紅十字會老師等專職人員負責並跟進。期間我們都提醒媽媽如何面對壓力及調理情緒,學習放鬆及用靜觀教養原則,以同理心明白小謙的問題及背後因由,用理性思考後再作出回應,不要被孩子的情緒牽引,作出憤怒及失控的即時反應。在六堂課程後,小謙進步有加,平均在一小時內能夠完成所有功課,每份大概花十分鐘左右;另外,還有剩餘時間跟媽媽玩遊戲及伴讀,無論媽媽或小謙都覺得做功課壓力減輕,輕鬆了很多。我們見到小謙的進步,亦建議媽媽暫時不用藥物治療,不過都提醒小謙在社交上如何減低衝動行為。

陳國齡醫生 │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