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傳媒熱爆報導,港大及中大醫學院爭取取錄現屆狀元,各位預備讀醫的狀元都陳述他們想救急扶危及懸壺濟世的熱忱。在我們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的患者裏,亦有不少想讀醫科。有兩種病患基因跟智商基因有正面關係,就是自閉譜系障礙及厭食症。有些患者智商高,讀書能力強,記性一流及有完美主義傾向,成績標青。當他們問我是否適合讀醫時,有一些我會決絕地「Say No」。他們病徵嚴重,情緒不穩,很難應付六年的學習訓練,以及以後一年實習醫生的工作壓力,還有起碼六年高要求的專業培訓。有些我會跟他們說可以考慮,不過先要醫好自己,學習面對壓力。有些我會鼓勵他們嘗試,精神病治療的旅程,其實已成為他們做好醫生的基石。
小詩有厭食症及焦慮問題,她的學霸成績使她今年可以順利進入醫學院,我覺得她可以應付讀醫的壓力,放鬆「Hea讀」達到基本要求就可以,但要克服自己的完美主義及因此引發的焦慮。小詩說她考慮讀醫只是因為成績好,不知道自己想不想做醫生,亦有時感到迷惑,她現在的心理治療就是慢慢幫她尋找答案。成為醫生前,大家都要宣讀醫科學生誓約的誓詞,甚至由醫學院長為他們白袍加身,誓詞是作為醫生的專業及道德標準,其中包括不可以因為患者的身世背景,影響醫生為他作出最佳利益的治療方案,及不會用病人的治療作為個人政治取向的籌碼。六年後畢業還會維持初心嗎?作為醫生大家都要時刻反省。
圖片來源:Pexels
撰文:瑪麗醫院精神科顧問醫生、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陳國齡醫生 / 原文題目:《我想做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