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樂,又稱「八爪魚爸爸」,外號的緣起是有見香港的家長忙得好像必須有八隻爪方能子女家庭事業多方兼顧。有的家長會以忙碌為藉口,子女的事情一概不理,而另一些就走另外一個極端,像直升機似的事事控制及要求孩子。梁永樂多年前曾與同道中人共同出版《八爪魚家長這樣教子女》及《八爪魚家長——孩子愛玩不是罪》等書籍,告訴家長為人父母其實可以是一件樂事。
梁永樂累積有關升學及教育的經驗,始於二十年前服務《明報》教育版。「從那時起開始接觸整個制度,包括升幼、升小、升中及升大學等。明報所有的升學書,我都有看過或參與,同時認識了不少學校和校長,亦觀察及分析過不同學生在不同學校的學習經驗,漸漸就掌握到甚麼學生應該入讀甚麼學校,哪些是家長及學生的陷阱。隨後開始有人邀請我寫專欄、講講座,所謂的『升學專家』之路,就在那時不知不覺地開始了。」
不隨波逐流的父母要抵受得住大形勢
梁永樂有一子一女,在深得一般家長艷羨的名校就讀,但梁永樂的宗旨仍是「不催谷」:「我覺得催谷是無謂,剛成年的一代是經歷過催谷,嬰孩時期就聽莫札特,參加很多不同的訓練班,但他們是否更靈活、更醒目、更活潑、更開心,或是成為很多人追求的更『叻』?並不見得。順其自然反而更好,但父母要抵受得住大形勢,不隨波逐流。選擇學校是一個很重要的關口,如果你為孩子選擇一間甚麼都不理、只集中『力谷』成績的學校,是不是就在告訴孩子:人世間一切都不重要,只要升到大學、有工作就可以?你不會教他其他東西,他也不用學其他東西。很多學校雖然有德育課,但結果仍是計分數。我覺得這套想法是時候改變,而家長是有責任育成這種改變。」
催谷與不催谷是大原則
這位升學專家給家長的忠告,就是被他形容為最老套的一句:「沒有最好的學校,只有最合適你孩子的學校。」實際的做法包括:「第一,一定要看學校的口碑,然後想清楚是否適合自己的子女。最簡單的分野是:注重操練,還是比較發掘小朋友的興趣?傳統的學校大多都是操練型,如果孩子不能適應的話,甚至有可能出現情緒問題。如果發現孩子上學真的很辛苦,或是已經對學習失去興趣的話,家長是否會考慮選讀『HappySchool』呢?在下決定之前家長首先要過自己那一關——如果接受不到孩子成績中等的話,那就不要選。催谷與不催谷,這就是大原則。」
「另一個考慮因素,是感受。去到一間學校,你是否喜歡?可以有很多原因:校長、環境、校友情意結等,純粹都是觀感。香港學校普遍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優點,就算成績差強人意的都有優點,只在於你是否留意得到。一間能讓學生喜歡上學的學校,那就不可能太差。」
Banding的迷思
「不少家長都希望子女入讀名校,其實所有資助或直資學校,哪怕是沒有名氣的,甚至是最沒有人想入讀的『寶校』,都有Band1比例的學生。Banding是這樣的一回事:全港的小六學生被排成一條隊,前三分一是Band1,中間三分一是Band2,最尾三分一是Band3。每間學校的Banding比例不一樣,而每間學校的畢業生都要考一個中一編班試,反映小學的成績,每間小學的Banding比例就要看他們的畢業生在這個中一編班試所考取的成績。有些名校的比例非常高,有些普通的甚至完全不出名的學校,其實都可以維持到平均三分一。不管學校的名氣及地位如何,只要學生好好讀書,取得一定的語文水平,就極有可能升讀Band 1的中學。相反,著名小學亦有Band3的比例,考第尾的學生就如大池裏的小魚,假如在六年小學生涯期間得不到適時的照顧,往往只成為名校之中的一個學號。升中時就算勉強能升讀原校的附屬中學,往後的求學路亦不會平坦,甚至有被人踢出校之虞,到時要重拾自信就更加艱難。」
校長是學校的靈魂
有些家長會擔心非名校的師資跟名校的會有落差,梁永樂一語道出真相:「名校好,普通學校好,甚至所謂的寶校也好,很大部分是看校長的領導及管理。校長可以在一、兩年之內改變一班同事,同時改變整間學校的方向及校風。我相信絕大部分老師的初心都是想教好小朋友,我接觸的老師都是有熱誠的,重點是如何去燃點它。我見過一些學校原本毫無動力,老師們每天上課就是等下課,三時半準時放學離開,完全不會幫學生做任何事。有一天來了一位夠膽的校長,就會替學校『做手術』,把舊老師換走,重新起用新的班子,當然這樣做的後果,就是要承受很大的壓力;另外一些就會不斷燃點老師,請一些新老師或是自己班底的老師加盟,帶動整個團隊。我覺得選擇學校其實要看校長,學校開簡介會,我建議家長一定要盡量出席,聽完校長講話,如果你喜歡他的教育理念,那有很大可能你也會喜歡他管理的學校。家長其實骨子裏都是很精明的,例如有些學校喜歡賣弄自己得很多獎,這樣其實只會帶來反效果,因為並非每個小朋友都能夠得獎,家長一定會想到:那些未有得獎的小朋友沒有被提及,他們是否沒人理會呢?這種言論,反映出校長為人功利,到底得獎是為學校、為小朋友發展,抑或為自己出風頭呢?家長一聽就聽得出來。」梁永樂提醒:家長要注意的,不是校長說些甚麼,而是要知道自己想要甚麼。
實地觀察放學情況為子女嚴選中學
選擇中學又有甚麼竅門呢?梁永樂指出:「香港的怪現象是崇尚英語,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入讀英文中學,但子女上到中一,轉用英語學習是否能夠適應?如果聽不懂老師在教甚麼,恁誰也會很快失去學習興趣。有些學校會在五班裏頭再分成中文班及英文班,未能適應英語教學的可以調班,但可以想像不論轉班或轉校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打擊。假若孩子在小學時中文和數學成績優異,有機會升讀Band 1的英文中學,但由於英文能力不足,可能很快會面對挫折和打擊,選擇英中還是中中,家長必須細心考量。」
「選擇中學,另一個考量點是校風。校風可以簡單地聽口碑,但我更加建議家長去實地觀察一下心儀學校學生上學及放學的情況,也可以問問附近的商戶,學生的言行舉止如何,是否有高買或者表現無禮的行為?也可以在附近的餐廳觀察學生如何對待侍應。放學時學校是否有老師出來看顧學生呢?我就見過一間中學,有學生放學時亂過馬路,被老師叫住,着他按紅綠燈正確過馬路十次方獲准離開。雖然現在這個世代很着重人權,不主張懲罰,但我很欣賞這種管教方針。以上都是很重要的,看校風着眼於這些會比較實在。那麼校風和成績是否掛鉤呢?其實是完全沒有掛鉤,有名校學生憎恨自己的學校,或是品行不正,而Band 3學校也有很好的學生。起點低不代表終點就會令人失望,Band 3學校的學生只是學術成績不好,很多有心的學校,是加倍用心地協助學生發掘及發展自己的興趣和強項,基本學科例如語文等當然都會教授,但學校會先找出學生的興趣(例如沖咖啡、STEM、編程、科技及藝術等)再從中教授。可以想像,如果學生喜歡打籃球,喜歡看NBA,那學英文也一定快得多吧!」
「八爪魚爸爸」有見近年不少家長為孩子報考小一要準備Portfolio而煩惱,甚至大灑金錢或耗費大量時間心力為小小人兒製作美輪美奐的履歷,特別分享他集合多年經驗及詢問過多位校長意見後的心得:
一、整份履歷不可以超過四頁,要簡而精。
二、封面很重要,由於學校在收生時會收到大量履歷,封面較吸引的,獲校長及老師細閱的機會較大。封面一般會擺放小朋友相片,要選用正經的藍色背景學生相,或是孩子日常生活照。照片須反映孩子的個性,家長選相時需多加考量。
三、Portfolio的內容要顯示到小朋友的個性、喜歡和揀選該校的原因,以及家長的教育理念。
四、Portfolio的內容文字不宜太多太長,字體不宜太細,並須附加標題。相片多一點無妨,應提供圖片說明,有助校長和老師篩選時更快掌握到當中的重點。
五、不需要過分提及孩子的獎項和成就:孩子年紀還小,很難有甚麼重大成就,大家亮出的證書都差不多,校方未必會看得很仔細。
~許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