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原名何神啟,是清末民初時期香港華人社會中的大人物,同時是醫生、大律師、商人、政治家及慈善家。他對於香港的醫療、教育、政治及保育方面皆有貢獻,亦是香港第一位獲封為爵士的華人,備受敬重。

何啟一八五九年於香港出生,父親是何福堂牧師。父親共有七子六女,何啟是第五個兒子,自幼好學,擅長數學及英文。他在中央書院畢業後,於一八七一年到英國留學,取得了醫科碩士學位及高級法律學士學位。之後與英國人雅麗氏結婚,兩人於一八八二年返回香港。妻子於兩年後病逝,何啟再婚後育有十子八女。

何啟最初回到香港時以行醫為業,因此關心香港的醫療服務。為了紀念亡妻雅麗氏,他與倫敦傳道會及白文信醫生,於一八八七年創辦香港雅麗氏利濟醫院,作為首間為華人平民提供西醫治療的醫院,後來與那打素醫院合併。不過兩間醫院合併後病床不足,因此他的姊姊何妙齡捐款興建新醫院。一九五四年,新醫院及何啟另外創立的雅麗氏紀念產科醫院也一同合併,成立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並營運至今。此外,何啟亦是其中一位倡建廣華醫院的人,並曾經擔任醫院的董事局主席。廣華醫院最後於一九一一年正式成立,同樣營運至今。

為了改善本地醫療服務,何啟亦致力培育醫療專才,希望能增加本地的華人西醫。他與好友合辦香港西醫書院,並親身擔任講師,教授法醫學和生理學。一九七零年,當時的香港總督提出興辦本地大學,何啟便提出以「三院制」的方式創立大學,把原有的香港西醫書院及香港工程學院,與新開辦的香港文學院結合成一所大學。籌備委員會於一九零九年成立,何啟出任捐助董事會主席。大學於一九一二年正式創校,成為現時的香港大學。

在政治方面,何啟可算是當時香港華人社會的領袖,他於一八八二年被委任為太平紳士,也在一八八六年成為公共衞生委員會非官守委員。他也曾經在潔淨局及團防局等機構出任要職,亦是第三位獲政府委任為定例局非官守議員的華人,向政府給予建議及協助處理華人事務。

何啟也運用自己的影響力,為華人爭取保育古跡。十九世紀末,有人在宋王臺聖山採石,對古跡構成威脅。九龍城居民發起保護宋王臺運動,得到何啟的支持,他更動議立法保存宋王臺古跡。其後政府訂立《保存宋王臺條例》,禁止在宋王臺聖山採石。

何啟對香港殖民時期的華人社會貢獻良多,於一九一二年獲英國政府封為爵士。他於一九一四年逝世,享年五十五歲,安葬於香港跑馬地基督教墳場。

「公者無私之謂也,平者無偏之謂也。」
何啟

封面圖片來源:香港歷史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