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課後,家長在意孩子的學業是否已上軌道之餘,當然也要關心孩子的社交生活,與朋輩之間是否相處愉快。萬一發現孩子上學好幾個月後還是形單影隻,除了心疼孩子孤單可憐之外,家長可以如何實際支援孩子?
1. 先找出社交困難背後的行為或情緒問題
孩子的社交生活出現困難,背後可能是源於其行為或情緒問題。有些孩子因為遭人責罵、懲罰,或者遇上挫敗及改變卻不懂得如何處理,結果選擇逃避問題、拒絕溝通,以為這樣就可避免再次碰釘;有些孩子為了令別人順從自己,於是透過發脾氣或攻擊性行為,以為這樣便可以影響他人依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另外,也有些孩子缺乏溝通技巧,無法準確地用言語表達自己,又不懂得理解別人的說話含意或臉色情緒,亦未學懂站在別人的角度設想。這些問題均有機會被誤解成孩子不喜歡聽取別人意見、刻意破壞規矩,導致孩子在校園內被孤立。父母應該先找出孩子社交問題背後的原因,才能一針見血地解決根本問題。
2. 訓練孩子先表達個人意願或感受
家長找出這背後的原因後,可以詢問的方式引導他們表達內心所想。父母對子女的性格瞭如指掌,即使他們未有親口說明,亦願意耐心地觀察、推敲及理解他們的心中想法;可是這種相處模式換在其他社交場合卻完全行不通,旁人並不會花費精神時間,設法與孩子重建溝通的橋樑。家長與孩子討論心底想法的過程中,可讓孩子習慣先向他人說明自己的意願及感受,而不是凡事一不如意便自我封閉、生悶氣甚至向人動粗,同時亦可幫助孩子改善自我表達的能力。
3. 平日做好榜樣,並以遊戲方式灌輸社交之道
社交技巧方面,家長本身就是孩子學習的最佳榜樣,因此平日應該把握機會以身作則,讓孩子觀察和仿效良好的社交行為及態度。此外,家長亦可多為孩子安排社交活動,帶他們到不同的環境及場合,累積經驗及應用技巧,並練習與不同社交圈子的交往方式。以玩遊戲為例,在家中父母或會遷就讓賽,但如果對象是同齡玩伴的話,孩子便要學懂公平競賽,不能只為了自己高興而強求勝出。當家長見證孩子實踐良好的社交表現時,應予以鼓勵,尤其第一次的主動嘗試特別需要父母嘉許,讓孩子感到這些好行為是值得的。隨着孩子漸漸習以為常,家長便無須過度讚賞。同樣地,如果孩子的社交行為出現問題,家長亦應該馬上指正,教授何謂正確的方法。
4. 有需要時,可尋求專業協助
萬一單靠家庭支援似乎難以改善孩子的社交問題,可考慮尋求專業協助,例如醫管局轄下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中心會為有需要的轉介個案提供社交小組訓練,教導孩子學習理解及處理自己的情緒,並提升溝通技巧,以及與小組內的其他學員在專業人士指導下實踐相處之道。結識好友後,孩子既可向對方彼此學習、分享快樂,當他們能夠掌握與人溝通的方法、回應別人的訴求時,還可體會到自己有能力作出貢獻,帶來認同感及自信心,這一切不但是令孩子不再寂寞的美事,更是畢生受用的得着。
鳴謝︰青山醫院資深職業治療師陳惠珊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