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孩子生活猶如賽跑:上學、做功課、上興趣班……每天都有一連串事情要完 成,一旦遇上孩子磨蹭或拖拉,各項活動 便要相應推遲,甚或 延至夜晚,導致翌日精神不佳,形成惡性循環。爸爸媽媽對此難免煩惱,但比起一味催促,教會孩子妥善分配時間,才是助他們克服「拖延症」的治本方法。

首先,家長可引導孩子制定時間表,列舉出一天裏需要完成的事項,然後按緊急程度和重要性,利用數列排出先後次序,繼而逐一完成。例如「完成功課」屬於既緊急又重要的事項,應優先處理,而「玩遊戲」則屬較不緊急及次要,可安排在較後的時間完成。這能減輕孩子不知從何做起的焦慮感,同時讓他們學習如何按事情的緩急輕重,妥善分配時間,逐步實現自我管理。

跟「拖延症」說拜拜:兒童時間管理 _黃巴士

編排時間表時,亦須顧及孩子的休息和玩樂需求。如果把行程排得過於緊湊,要求孩子馬不停蹄地完成一項又一項工作,只會令他們覺得目標遙不可及,容易萌生放棄的念頭。完成課業後,給予孩子適當的自由時間,讓他們做些自己喜歡做的事,例如使用電腦、看動畫片或閱讀課外書等,可以令他們更有動力完成作業和實行時間規劃。

怎樣確保孩子切實地執行時間表?孩子年幼,專注力、自律性和執行能力仍在發展階段,工作速度較成年人緩慢,這是可以理解的。若我們一廂情願地按照自己的節奏去要求他們、催促他們,其實對孩子並不公平,亦會對他們造成壓力。在理解孩子的基礎上,父母可跟子女共同商議及制定一套獎罰機制。順利完成計劃會有何獎賞?無法完成又須承擔哪些後果?例如,若孩子連續三天都能按時完成工作,他們可獲得額外半小時自由時間,但若無法持續執行計劃,便要減去部分玩樂時間。讓孩子參與獎罰機制的制定,能令他們感到被尊重,而當他們自發地認同該機制,會有較大信心和動力去依循,從而培養出具規律性的生活節奏。

跟「拖延症」說拜拜:兒童時間管理 _黃巴士

此外,父母可協助孩子分拆任務,讓他們循序漸進地完成工作。相比只設「完成功課」一個大任務及最終期限,父母可以細分這項任務,同時制定多個小期限,例如在首十五分鐘完成寫生字,接着十五分鐘處理計算的家課,然後再處理其他功課。具體實行時,應參考孩子的個人學習需要和程度而決定給他們多少時間完成工作。每完成一項小任務,孩子可以在工作清單上把該事項劃掉,這能夠幫助孩子掌控自己的工作節奏,同時亦是一個小小的自我鼓勵,從中可獲取「我能做到」的成就感。當孩子學懂按部就班去處理事情,壓力亦會得以紓緩,長遠下來,便懂得妥善分配時間,平衡工作和生活。時間管理應從小做起,從今天開始,就讓我們和孩子一同把握寶貴時間,活出健康精采人生。

鳴謝:香港家庭福利會社會工作顧問註冊社工駱慧芳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