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本地文化有多少認識?說起本地文化,當然要提到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港現時共有二十項「非遺」,都是具有高文化價值及急需保存的項目。你能數出多少項呢?「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涵蓋四大類別的「非遺」,分別是「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及「傳統手工藝」,以下與大家逐一細看每個類別的項目。

原圖來源: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表演藝術

#1 粵劇
粵劇是以粵語演繹的戲曲,通過唱、做、唸、打,配合裝扮、道具和鑼鼓等表演,糅合文學、戲劇、曲藝、舞蹈及武打元素。(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2009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 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
客家人視麒麟為瑞獸,在大時大節及喜慶場合都會舞麒麟,已有逾二百年歷史。舞麒麟傳入香港後,與本地傳統音樂和武術結合,加入不少本地特色。(2014年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3 全真道堂科儀音樂
道教科儀音樂為傳統宗教儀式的音樂,全真道堂科儀音樂在香港已有多年歷史,發展出具本地特色的音樂,受粵曲、粵劇、廣東小曲及儒、釋等宗教音樂影響。(2014年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4 南音
南音是用廣府話說唱的曲藝,曾於二十世紀初的香港大為流行。演唱者通常以古箏及椰胡等伴奏,並用拍板敲擊節拍。南音現時融入粵劇及粵曲之中,成為其中一個演唱元素。

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5 長洲太平清醮
相傳,清代晚期長洲曾發生瘟疫,居民請喃嘸師傅在北帝廟附近設壇拜懺,更奉北帝神像綏靖遊行街道,瘟疫果然停止。此後,居民每年舉辦太平清醮,酬謝北帝神恩,保境平安。(2011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6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大澳三個傳統漁業行會均於端午節舉辦「龍舟遊涌」,行會成員於端午節前夕划龍舟、拖着神艇到四間廟宇「接神」,請出楊侯、天后、關帝及洪聖的小神像,接回各行會供奉祭祀,並於端午節進行遊神活動。(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7 香港潮人盂蘭勝會
每年中元節,香港的潮籍人都舉辦盂蘭勝會,由農曆七月初一起舉行至七月底。盂蘭勝會主要祭祀祖先及無祀孤鬼,有燒街衣、神功戲、化大士王、派平安米及福物競投等活動。(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8 中秋節——大坑舞火龍
大坑原本是一條客家村,相傳於一八八零年曾發生瘟疫。村民在中秋前後的三個晚上,舞動一條插滿香枝的火龍,繞村遊行,瘟疫果然停止。此後,村民每年都會舞火龍,以保平安。(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9 黃大仙信俗
本港的黃大仙信俗奠基於一九一五年,嗇色園負責管理黃大仙祠事務。經過百年傳承,現時的黃大仙信仰結合宗教與慈善特色,嗇色園不斷創辦各類社會服務,體現「普濟勸善、有求必應」的精神。(2014年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10 宗族春秋二祭
每逢春分及或秋分,或農曆四月及九月,宗族成員都聚集祠堂或前往山頭拜祭祖先。現時,新界宗族仍十分重視祭祖活動,部分更保留食山頭、分豬肉、以及使用圍頭話進行祭祀儀式等傳統習俗。

#11 香港天后誕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是天后誕,各社區會舉行不同規模的活動慶祝天后誕(或另選日子慶祝),一些地方值理會或會舉行神功戲及交換花炮活動,甚至海上或陸上巡遊。

#12 中秋節——薄扶林舞火龍
每逢中秋節晚上,薄扶林村均舉行舞火龍活動,在街巷巡遊,祈求合境平安,已有百年歷史。活動的各環節包括火龍紮作、火龍開光、舞火龍巡遊,以至送火龍歸滄海等,均由社區成員參與。

#13 正一道教儀式傳統
香港的正一道教儀式傳統可分為新界及市區兩派。新界的正一道教儀式傳統的常見齋醮法事包括太平清醮、安神、祠堂開光儀式、廟宇重修儀式、廟宇開光儀式及躉符等。而市區的正一派道士傳承的科儀傳統有清壇和黃壇兩類儀式,分別包括吉慶紅事和殯儀白事儀式。

#14 食盆
新界本地圍村傳統會在宗族祭祀、打醮、婚嫁、添丁「點燈」及祠堂開光等場合,烹煮並一同享用盆菜,稱為「食盆」。盆菜是新界本地宗族的獨特飲食文化,傳承了數百年,有維繫族群及確認宗族成員身分的作用。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15 涼茶
涼茶以中草藥烹煮而成,流行於嶺南地區,成為大眾祛濕降火、解燥消暑和防治感冒的一種獨特飲料。涼茶在香港已有百多年歷史,承載了民間智慧及傳統文化。(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傳統手工藝

#16 古琴藝術(斲琴技藝)
古琴製作技藝雅稱「斲琴」,一九五零年代浙派琴家徐文鏡將斲琴技藝傳予「蔡福記」樂器廠少東蔡昌壽。其後,蔡昌壽將技藝公開傳授本港琴人,使斲琴傳統手工藝得以傳承。(2014年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17 港式奶茶製作技藝
港式奶茶俗稱「絲襪奶茶」,由殖民時期的英式奶茶演變而成,是香港大眾喜愛的飲品。港式奶茶由調配茶葉、煲茶、撞茶、焗茶及撞奶等步驟炮製而成,反映了中西飲食文化的交融與發展。

#18 紮作技藝
紮作是以簡單的材料如竹篾、紗紙、色紙及絹布等,運用紮作技巧和繪畫筆功製作而成。香港常見的製成品包括花炮、花燈、龍、獅、麒麟及紙祭品等,承載了不同族群的歷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社會和文化價值。

#19 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製作技藝
中式長衫和裙褂是民國時期的服飾,傳統以人手製造。男裝長衫在新界傳統宗族社會中是為父老的身分象徵;而女裝長衫在香港普及後,受到東西方服裝設計影響,演變出獨特的風格;裙褂則是新娘出嫁的傳統禮服。

#20 戲棚搭建技藝
戲棚是地方籌辦神誕、太平清醮或盂蘭勝會時,上演「神功戲」或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戲棚主要由竹、杉構成樑柱及框架,外蓋鋅鐵片遮陰擋雨。不同規模的戲棚可容納少至百餘、多至數千人,體現了傳統的中國建築智慧。

資料來源: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