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不是求分數」是近年最響噹噹的口號,但每當學期終派發成績表決定能否升班,或公開考試放榜時見到成績欠佳的考生未能升讀大學,我們都疑惑:「求學真的能不求分數嗎?」家長如何能引導小孩盡力在學業上追求卓越,但又不至於被分數牽着鼻子走而承受過大壓力,甚至失去學習興趣?家長又可如何中肯地看待孩子的成績?
分數 = 學習進度的指標
雖然新學期才剛開始,但當功課和小測接踵而來時,孩子和家長都難免開始感到學業成績的壓力。在考試前,父母往往說:「分數不是最重要,只要盡力便可以了。」可是,當成績未如理想或退步時,一些父母的反應往往是:「為甚麼你總是這麼粗心大意和不用心?」這些父母在考試前對孩子的鼓勵和派卷時對分數的反應的反差,總為孩子帶來透不過氣的壓力。
我們都知道,求學不能完全不求分數,但分數並不是目標,只是孩子學習進度的指標,父母的任務就是根據這指標幫助孩子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在學業上更上一層樓。試卷的深淺往往是影響分數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即使分數高並不代表孩子完全明白學習內容,所以一味追求高分數對孩子的學習並沒有意義。
灌輸正確學習態度
當父母收到試卷時,應先看看孩子有甚麼不明白的地方,再計劃如何幫助孩子掌握這些知識。另外,若父母發現孩子未能在考試中發揮出日常水準,例如他們在功課或日常生活中已掌握數量單位,但在考試中卻答錯了,那麼父母應耐心和他們一起找出原因,再研究解決辦法,例如考試時太緊張、缺乏答題技巧、不懂分配時間、粗心大意、過分自信因而沒有覆核試卷,又或者是讀寫障礙或其他學習障礙?家長應心平氣和地與孩子探討這些問題,尤其是面對小一至小三的年幼子女。
而剛從小學升上中學的孩子難免會面對學習模式上的轉變,例如由着重背誦改為較着重分析,父母若發現孩子成績欠佳是由於無法適應,那麼便應幫助孩子調節學習方法。若發現粗心大意或過分自信是失分的主因,家長應鼓勵孩子反覆檢查平日的家課,從而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
從容面對分數高低
分數並非毫無意義。父母可鼓勵孩子以分數作為追求進步的指標,例如可告訴孩子分數反映了你的強弱之處和勤力程度,但切忌對分數高低表現得過分緊張,因為父母的情緒和標準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例如每當孩子成績退步時父母便責備,孩子日後面對失敗時便可能會過分自責和內疚,及不能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挫折。
事實上,考試成績進步、退步、粗心大意或失手是正常不過,一兩次測驗、考試成績未如理想並不會阻礙孩子成就理想,正如你也不會記得你哪一年、哪一科的測驗退步了,相反焦慮和負面情緒才是孩子畢生學習和事業道路上的絆腳石。因此,父母對孩子的分數不宜太緊張和動輒就責罵或流露失望之情。再者,父母對分數過分緊張,少不免會向孩子灌輸了「學習 = 分數」的錯誤觀念,令他們失去追求知識的動機和興趣,這將對孩子帶來影響一生的損失。
鳴謝:資深教育工作者植洪麗婷女士和資深心理學家及遊戲治療師周婉芬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