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僅兩個多月,我便從不同病人口中耳聞到一些「開學奇觀」。某天,校門外一位媽媽跟剛升讀中一的兒子在拉扯,孩子死也不願進校門,驚動了社工,社工唯有帶他到附近的快餐店坐下聊天。一問之下,才知道這個孩子在小學六年間轉了四次校,原因是他的媽媽不停跟校長、副校長或主任鬧交,鬧到不愉快便轉校。這位媽媽每次都有辦法為兒子找到學校,中一這間更是名校,卻沒法說服兒子安心上學,因為校園已變成了媽媽的戰場。小學碎片化的經驗,令孩子對校園只有不快樂的回憶,沒信心在任何學校久留。真不知道這位社工最後怎樣幫助孩子重建對校園、學習及社交的信心。
另一奇觀,是一位學校校工告訴我的。校工日常工作已很繁重,還要經常遇到學生如廁後不沖廁,令她很頭痛。她嘗試問那位學生為甚麼不沖廁,學生解釋說因為媽媽指洗手間太骯髒,叫他如廁後不用沖廁,並表示這事「自然有人來做」。洗手間的確滿佈細菌,但要教孩子做的,是如廁後徹底洗淨雙手,這是基本衛生常識。我小學時跟我們的校工嬸嬸感情很好,知道她工作辛苦,一班同學自發每天放學後幫她將課室的桌椅排好才離開。我們小時候學習的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精神,這種精神是所有孩子都應從小培養,未來才能成為社會棟樑。以上兩個「開學奇觀」,不論孩子念的是否名校,其實都輸在起跑線。第一位家長令孩子難以建立對學校的歸屬感,害怕上學,連站上起跑線都感到畏懼。另一位家長則教孩子逃避困難,容許他對人頤指氣使。其實家長們應認真思考甚麼才是「贏在起跑線」?應該是培養孩子有自信、勇敢面對困難、熱心助人和有服務他人的精神,並為這些優良的品格樹立一個好榜樣,這樣才能為社會培養出有品的精英。
陳潔玲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澳洲皇家全科醫學學院院士、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士、香港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及香港中文大學家庭醫學文憑多個學位,現任職家庭醫生,育有兩名兒子。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