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受手腳及指頭末端劇痛折磨,發病時就如針刺或火燒一般,很多時在運動或上完體育課後疼痛更為嚴重,曾被誤診為幼年性關節炎。升上中學後病情加劇,曾經痛到三天三夜無法入睡, 後來經過多重檢測及診斷,確認為屬於罕見病之一的法布瑞氏症。心臟科專科李沛威醫生籲港人認識法布瑞氏症: 「缺乏對病症的理解及去理解的主動性,有可能延誤治療。」家長同時有責任深入瞭解自己的家族病歷,為有機會因為遺傳性的基因變異影響下一代的健康作出準備。
經典型與晚發型法布瑞氏症
罕見病泛指患病率極低以及患者人數極少的疾病,目前全球已知的罕見病約有八千多種,當中有不少是由基因變異導致,「法布瑞氏症」就是由X染色體基因異常導致的遺傳病。患者因為身體無法製造酵素,令細胞內的代謝廢物醣脂質積存在身體不同器官,未能被分解,導致病徵出現。法布瑞氏症分為經典型及晚發型,經典型患者在兒童及青少年時期已出現病徵,四肢會受到突發性神經痛困擾,伴隨燒灼痛感,嚴重者會痛到無法站立。李沛威醫生指出:「孩子年紀小不懂以言語訴說痛楚,可能會以哭鬧形式表達不適,令身邊的成年人誤會他是無故哭鬧或鬧彆扭。」亦有孩子因受疼痛影響上不了體育課,而被師長誤以為偷懶,或因表現差而被標籤。還有不少病徵會影響生活品質,包括難於出汗、容易腸胃不適,腸臟易受刺激要頻頻上廁所等,當中某些病徵或與其他疾病相似,往往家令長掉以輕心。晚發型病人一般為中年或以上,病徵包括心肌肥厚、氣促、腳腫及心律不正,亦有部分近似心臟病的病徵,包括血壓高和心臟衰竭等。經典型的病徵會比較明顯,而且牽涉到身體不同器官系統,例如心臟、腎臟及神經系統等,因此較容易作出診斷;晚發型患者則較常牽涉心臟及腎臟病徵,並通常不涉及神經系統徵狀,可能會因為病徵跟其他疾病相似而被誤診。有些病人甚至帶病七、八十年,到晚年才得知有這個病症,其時已因太遲醫治令心臟出現纖維化,大大影響治療成效。李醫生指:「大家對法布瑞氏症的認識都不算深入,尤其是幾年前未有篩查及研究結果之前,我們對這個罕見病僅限於書本上的認知,沒有實際被診斷出來的個案,醫生們甚或接觸過病患也不知道。」他希望病人和醫生都能對這個病瞭解更多,提高警覺性,及早作出診斷並進行治療。如果家族有法布瑞氏症病歷,作為家長就更應提高警覺。
針對高危群組的篩查
家族病歷與篩查之所以重要,因為法布瑞氏症的病變基因就在X染色體上。男性因為只得一條X染色體,有基因變異者一般發病率非常高;女性即使有基因病變都不一定有病徵,因為女性擁有另一條X染色體去為她的身體製造酵素。李醫生解釋:「若男性攜帶法布瑞氏症的變異基因,將會遺傳給女兒,但不會遺傳給兒子;若女性攜帶此變異基因,則有百分之五十機會將遺傳給兒子或女兒,因此基因遺傳病諮詢及家族篩查是非常重要。」香港目前的法布瑞氏症患者約有五、六十名,這個病能夠在港得到正視,甚至被納入公營醫院的常規疾病檢測服務,其中一個原因是二零一七至二零一九年間一項法布瑞氏症篩查取得了重要數據,顯示有心肌肥厚的病人與法布瑞氏症之間的關係及診斷,證實針對高危群組的篩查能有效找出隱形患者,令他們及早得到適當的治療。或許會有家長關心,初生嬰兒篩查是否有必要呢?李醫生解釋:「初生嬰兒篩查目的是及早識別可致命的先天性疾病,讓患者及早確診和得到治療,從而減少或避免疾病所引致嚴重後果,甚至性命危險。以晚發型法布瑞氏症來說,帶有這項基因的人不代表一定會發病,暫時亦未清楚於發病前開始治療能為法布瑞氏症患者帶來多大好處,所以有關法布瑞氏症的初生嬰兒篩查仍需要更多研究支持。」
酵素治療能有效改善病徵
法布瑞氏症對患者的生活品質頗有影響。患者很多時會有心臟衰竭的病徵,包括容易氣喘、心口痛和運動量低。五、六十歲患者行一層樓梯經已氣喘如牛,甚至有人躺平睡覺都會出現氣喘,影響睡眠;還會因為血液循環不暢,導致血液積聚於身體不同部分,引致疲倦和腳腫等情況;更有病人因為心律不正而出現突然死亡的風險。這個病雖然不能根治,卻有藥可醫,而且治療成效一般很顯著,能夠大大改善病徵,降低死亡風險。這個罕見病主要因為身體不能自行製造某種酵素,去分解體內的醣脂質,因此治療方式以補充酵素為主,利用靜脈注射方式為身體補充缺乏的酵素。病人需要每兩星期做一次靜脈注射,每次需時一個多以至三小時。李醫生補充:「這是一項要終生持續的治療,因為一旦停止補充酵素,問題又會出現。」罕見病藥物的研發成本高,適用人數少,故此價格一般比普通藥物高昂。像法布瑞氏症這種需要終生接受治療的疾病,治療費用不菲,可幸這個罕見病得到政府的醫療資助,令合資格的病患能夠得到免費藥物治療。如果懷疑自己患上此症,建議先向醫生求診,醫生會對懷疑個案作進一步酵素檢驗或基因變異檢查。
三大警號識別高危一族
法布瑞氏症的IVS4基因變異在亞洲人族類如日本、中國和馬來西亞特別多,南方的華人當中尤為常見,因此在香港更應該提高一般人對此病的認知。李醫生指,隨着醫生及群眾對這個病的關注度增加,以前會錯過的診斷,今天可能會被更留神發現出來,致令香港患有法布瑞氏症的人數上升,但這不等於此病在港出現的頻率增加。除了法布瑞氏症常見的心肌肥厚,李醫生還提供了三大警號,有助大眾識別及對法布瑞氏症有所警剔。
一、氣喘、腳腫、心臟衰竭等病徵;
二、 心律不正,特別是心臟跳動速度過慢者,有可能是因為醣脂質積聚在心臟的傳電系統,阻礙傳電,致令心跳過慢。非因心臟老化而需要安裝起搏器,年齡相對較輕,介乎四、五十歲者,尤其需要注意這個警號。
三、 假如你祖籍南中國,例如是潮州及廣東,就符合第三個警號。李醫生解釋:「法布瑞氏症的基因跟人口及地理有關,基因分佈可能會受到地域性影響,北方人相對較少發現IVS4法布瑞氏症病變基因,南中國反而較多。在我們篩查的五百名病人當中,發現了八名IVS4法布瑞氏症患者,他們分別祖籍廣東和浙江,當中有五個祖籍廣東省的潮州,按基因分佈可能會受到地域性影響而言,中國南方人士可能屬於高危一族。」
法布瑞氏症的「創始者效應」
法布瑞氏症有所謂「創始者效應」,如果有一個基因變異,從一個族群帶到另一個地理上比較孤立、人口比較稀少,而且較少與其他族群有交流的族群時,就有足夠條件讓這個變異基因在這個族群內開枝散葉,這個較孤立的族群會出現「創始者效應」,令變異基因在族群中佔了多數。
根據台灣的本地研究,每一千二百名新生嬰兒當中,就有一人帶有法布瑞氏症的變異基因,比起其他地方數萬以至十數萬人才有一宗病例,台灣的頻率算是很高。台灣是一個海島,數百年前遷入台灣的人可能帶有法布瑞氏症基因,令它進入台灣開枝散葉,故此不少學者認同台灣的個案符合「創始者效應」。當地的法布瑞氏症屬於晚發型,不會影響當地人的生殖能力,令這個變異基因得以一直傳宗接代,在台灣變成常見基因。除了台灣,日本鹿兒島亦被發現法布瑞氏症基因分佈較多,同屬「創始者效應」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