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覆,思緒紛亂令我們難以察覺自己的身心狀態,不斷積壓生活負能量。源於東方的靜觀修習,在一九七九年首次被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喬.卡巴金博士應用在醫學範疇上,為罹患痛症及情緒病的病人治療,並取得臨床實證,有效釋放壓力和改善身心狀態,自此成為系統化的心理及醫學療法。

簡單來說,靜觀訓練指有意識地專注於當下一刻,觀察自己的思想、情緒、行為和身體感覺等,並不加批判地接納它們的存在和變化,使心境保持平靜。到底靜觀的理論基礎是甚麼?初學者又該從何開始?不妨跟孩子一同體驗以下3招靜觀練習,隨時隨地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Source: Pinterest

#1 呼吸練習:重複性動作有助定神
無論身處何時何地,只要能夠全神貫注地觀察當下,便是靜觀的一刻。然而孩子容易分心走神,要做到這一點殊不容易,因此家長不妨從一些重複性的日常動作着手,提升他們的覺察能力。最簡單的是呼吸練習,家長可以把玩偶放在孩子的肚子上,引導他們觀察玩偶如何隨腹部的收縮和擴張起伏。

 Source: Pinterest

#2 伸展練習:專注於身體感覺
另一例子是進行伸展運動,重點不是做好動作,而是讓孩子在過程中專注於身體感覺上,例如問:「做這個動作時身體哪個部位會覺得痠痛?」、「手伸長時有何感覺?」等。專家更建議家長可以一起參與,除了能增加與子女的溝通機會,對他們自身的情緒管理亦大有好處,不失為一項有益身心的親子活動。

 Source: Pinterest

#3 冥想練習:放下自身情緒審視負能量的源頭
讓孩子發揮想像力,例如想像自己變成了一棵樹,感受一呼一吸與四周環境的融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不同情緒牽着走,例如一旦遇上不如意的事情,容易被憤怒沖昏頭腦,甚至將怒火發洩到別人身上。靜觀訓練有助培養覺察力,令我們更能掌握每刻的狀態和當下發生的事情,給自己一點緩衝空間,找出更明智恰當的應對方法。例如透過觀察憤怒,我們可以更瞭解當前的情緒變化,避免讓其主導行為。

有研究顯示,靜觀訓練有助改善兒童的專注力和減少衝動行為,學習如何疏導和轉化情緒。一起練習靜觀,維持心理健康之餘,亦有助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

如有興趣瞭解更多,可以參考以下推薦書目:
•《正念:八周靜心計畫,找回心的喜悅》(馬克威廉斯著)
•《減壓,從一粒葡萄乾開始》(鮑伯史鐸及依立夏高斯坦合著)
•《正念父母心:享受每天的幸福》(麥菈卡巴金及喬卡巴金合著)
•《像青蛙坐定:給孩童的正念練習》(艾琳史妮爾著)

鳴謝: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陳鑑忠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