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質公園藉綠色旅遊推廣鄉郊村落文化歷史,特地設計全新的糧船灣半日遊路線,引領大眾遊覽歷史建築,即日起逢周末及公眾假期更有街渡來往西貢和糧船灣,公眾前往探索隱世客家村落會更容易。
糧船灣原為西貢海域最大島嶼,但自1969年萬宜水庫東西兩壩興建後便與西貢半島連接。這裏曾經有一座古代超級火山,它爆發時噴出的火山灰冷卻後凝固成六角形岩柱,遍布沿岸,組成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核心部分。岩柱群規模龐大,條紋清晰,雄偉壯麗,去年被列入首百個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地質遺產地。提到糧船灣,大部分人都會想起這片蔚為奇觀的景色,但除了自然之美,這裏也有鄉村之美。
糧船灣四條村落至今仍保留古樸風貌,東丫、北丫、白腊為客家村,沙橋是後期才興建的漁民村。在1950至1960年代高峰期,糧船灣客家居民共500人,近200艘漁船停靠,漁民逾千。
來往西貢和糧船灣的街渡投入服務後,市民到此間遊覽更為方便,而香港地質公園也設計了全新的半日遊路線供公眾參考。遊人可選擇由北潭涌乘小巴到萬宜路北丫村路口,沿山徑漫步,也可由北丫碼頭出發到沙橋,全程約兩公里,兩小時便可走畢,難度不高,堪稱老少咸宜。途中會經過糧船灣最古老、屬三級歷史建築的天后宮,遊人欣賞古色古香的建築特色之餘,更別錯過廟中收藏的珍品。
村民形容天后宮藏四寶,分別為光緒11年的木雕、天后誕天后娘娘神像出海巡遊所用的龍轎、相傳掛在龍船前可保百戰百勝的龍頭,以及清朝乾隆六年鑄造的生鐵古鐘。糧船灣漁民代表鄭景文說,以前沒有收音機,漁民又沒有手表,廟祝便定時敲鐘報時,讓在附近停泊漁船的漁民得知時間。
糧船灣舊稱龍船灣、龍船澳,據說這裡的居民以前使用一種瘦長的船作為交通工具,由於貌似龍舟,因而得名。「糧船灣地形有如避風塘,適合漁船停泊,漁民順道上岸補充糧食。島上曾有四間大型雜貨店,其中一間名為廣和源,它們都是賣雜貨、糧油米布等,故龍船灣又為糧船灣。」東丫原居民代表江水生這樣解釋。
漁農自然護理署高級地質公園主任陳羽嵐表示,糧船灣風景漂亮,也有獨特的客家文化和漁民文化,園方希望藉綠色旅遊推廣鄉郊村落的文化歷史,使之得以傳承,促進地區可持續發展。
請按此閱覽糧船灣半日遊路線
來往西貢和糧船灣的街渡服務詳情:
服務日:逢星期六、星期日和公眾假期
船票:成人或小童 $65 (單程)
查詢:2272-2000 (翠華船務(香港)有限公司)
有關街渡渡輪服務詳情,請參考運輸署網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