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今年十歲,是四年級學生,他確診過度活躍症,有不少過度活躍、衝動及專注力失調問題,但是由於他有不少保護因素及強項,不需要藥物治療。媽媽接受家長管教訓練,而小明自己社交不錯,很受同學歡迎,就算多口及有衝動行為,他積極樂觀的笑容,及勇於道歉的精神,使他在班上很受歡迎,另外他的功課亦維持中上水平。
可是疫情之後復課,他回校見到同學後長期處於興奮狀態,不停說話,指手劃腳,甚至在操場上亂衝亂撞,使他的好朋友都覺得受不了。在課堂的情景也差不多,無法跟從老師的指示,及開始有騷擾性的行為,將日用品拋來拋去,有時在自說自話,老師指導他時就發脾氣,大哭大鬧。在家裏開始放棄做功課及溫習,跟媽媽磨擦漸多,令他壓力很大,覺得受不了。今日小明跟媽媽回來覆診時,媽媽滿眼通紅說:「陳醫生,小明要食藥嗎?行為治療及管教都不行了!」從前小明雖然有過度活躍症的各類徵狀,但是在學習、社交及家庭關係上,只有很少的障礙。疫症後回校上課的適應期,他的徵狀明顯較為嚴重,並造成日常生活的障礙。
由於情況實在失控,跟媽媽及小明解釋後,我們開始藥物治療。首先跟他們解釋藥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另外亦請媽媽及學校協助觀察小明對藥物的反應。新開的藥物個案,我們都轉介專職護士在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的藥物調控診所跟進。護士會根據藥物守則,醫生指示,逐步調校藥物,並每星期作出跟進,亦將進度用問卷量化,有需要時向醫生報告每星期的進展。有了藥物調校診所後,對開始服藥的過度活躍症患者及家人都提供了很多的支援,提升他們瞭解藥物治療的重要性及信心。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今年開始了過度活躍症的藥物調校診所,再次優化我們的服務。
陳國齡醫生 │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