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翠珊,土生土長香港人,曾從事會計及顧問工作,成為媽媽後集中於研究如何去教養小朋友,並成立「自然遊樂」,盼望以大自然的力量觸動孩子天賦的感官,啟發孩子的創意與潛能。

從大自然中去理解生命

袁翠珊(青蛙媽媽)在過去全職工作的十多年間,亦同時參與不少義務工作,接觸年青人的經驗令她不無感慨:為甚麼生活在香港教育制度下的年青人,書包這麼重?眼神如此呆滯?對生命亦欠缺熱情?這些問題不停纏擾她,令她渴望尋找答案。成為母親之後,她不斷探索不同的教育理念,發覺「玩」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而且不一定需要採用外國的方法,反而可以利用香港本地很多有趣的東西,創作出自己的一套。問到為甚麼以「自然」作為「遊樂」的核心元素,她表示:「讓小朋友從大自然中去理解生命,是一個很好的開始。生命這東西對小朋友來說很抽象,很不具體,很難通過書本去理解,但當孩子走到農田之間,看見青蛙與蝌蚪,有的有腳有的有尾,就會開始理解生命中的不同階段。就像我的女兒,她第一次接觸生命這課題,就是由一位農夫跟她說:『你們摘粟米時要小心選,選了哪個就摘哪個,因為你一把它摘下來,它的生命就完結了。』女兒就開始問:『甚麼是生命的完結?』再看青蛙及蝴蝶的生命周期,她目擊到生命很實在的進程,開始瞭解,開始問問題:『種子長大成為菜,那麼種子從何而來?』接着下來她又想到:『那我又從何而來?』重點是,不是大人向孩子硬灌知識,而是引起了他們的興趣後,慢慢去啟發他們。」

「閱讀有文字有圖畫,甚至有聲音,當然也是吸收知識的好渠道,但始終少了人的互動與刺激。相較於置身於大自然環境時,有空氣、有農夫、有動感、有很多意料之外的東西,這些多元化的元素以及親身經歷,跟從書本上擷取知識的效果不可同日而語。」

大自然是小朋友絕佳的學習和玩樂場所。

我很好奇是甚麼令一個媽媽從為自己的孩子組織活動,發展成為一個頗具規模的團體,帶動其他親子享受遊玩的樂趣?青蛙媽媽笑言:「小朋友獨個兒玩是一件很悶的事吧?我發掘或創作了一些遊樂的方法之後,很想跟其他人分享,故此開始有組織地發起一些公開招募參加者的活動。過程當中,女兒也有參與,甚至會擔任我的顧問,給我很多建議,例如提議在某些場地想玩甚麼,甚至幫忙帶動其他孩子投入玩耍。香港現時的氣氛給人一種困局的感覺,有時我也會想:自己留在香港可以如何走下去?周末搞些有心有質素的活動,自己和孩子可以去玩之餘,其他家庭也可參與,不就是很開心的一回事嗎?」

三代同堂Messy Play

「自然遊樂」最初只是通過臉書及朋友間口舌相傳,兩年半以來已成功籌辦近三百場活動,青蛙媽媽將之整理出六大範疇:Messy Play、農場遊戲、社區遊歷、野外歷奇、公園遊戲及家長工作坊。其中Messy Play是一種近年大行其道的兒童活動——由成年人預備一些簡單材料和道具,任由孩子自由發揮,有利感官發展。「兩年前我首次籌辦Messy Play活動,當時接到不少母親們的電話,都是詢問:『我不出席可以嗎?由女傭姐姐帶孩子來參加可以嗎?』我往往不厭其煩地解釋,堅持一定要父母陪孩子同來——最好父母一起,最起碼要其中一位,因我的理念是活動不僅有助孩子發展,更是整個家庭的成長。現在還有三代同堂齊齊出席,八十歲的公公婆婆還很高興:『我也是第一次玩啊!』跟孩子一起經歷、一起玩。Messy Play可以在室內或室外舉行,每次有不超過十個家庭參與,雖然有分不同年齡組別,但我亦鼓勵同一班內有不同年齡層,年紀較大的孩子可以輔助年紀小的,年紀小的又可以向哥哥姐姐學習,互相啟發。」

小朋友在Messy Play中自由發揮,玩得不亦樂乎。

「Messy Play的核心價值是自由發揮,不設既定模式,讓小朋友享受自由玩樂的空間。例如主題是廢紙,小朋友一進場,對廢紙的反應都不一樣,有的忙不迭衝上前把廢紙不斷往半空拋,有些可能會害怕地瑟縮一旁,而家長亦一樣會有不同反應,有些會鼓勵孩子『快些去玩吧』,有些會警告孩子『小心弄傷其他小朋友』,有些會給孩子指示如何玩。基本上不論成人還是孩子都會自然流露,我會就着他們不同的表現,或者家長與孩子之間互動的化學反應,盡力去幫忙。例如見到家長指示孩子『應該這樣這樣玩』時,我就會嘗試說:『你看看小朋友原來有這種玩法,都蠻有趣的啊!』當家長看到我這個陌生人也可以用不同方式與孩子玩得很開心,他們就會得到啟示,也不用向他們說教。我也不是說家長的方式不對,傳統教育方式也是不可抹殺的,但有些新方法大家可以研究一下!我是以這個角度去分享。」

真正認識自己的孩子

假如好玩意皆是唾手可得,那麼在青蛙媽媽心目中,玩具又是否必需?她說:「玩具只是一件工具,是幫助小朋友去理解這世界的其中一種媒體:一根樹枝、一片樹葉,也可以是玩具。我們教小朋友用樹葉吹泡泡,如果目的是為那些泡泡,那其實不用教,因為泡泡槍一按,就可走出千百個泡泡,但這種玩法與孩子用氣、用創意地去吹一個泡泡出來是不同的思維。我鼓勵孩子們多運用創造力,因為新世代需要新思維,如只沿用舊的一套,很快會被淘汰。」

青蛙媽媽鼓勵孩子要玩,不等於反對讀書,她表示:「讀書,是很好的,學習知識是人類基本生存的一種能力。人之所以與動物不同,其中一點就是在於學習能力。但當學習被框在一個制度之中,其目標及目的只是為了分數或是父母的顏面,做人的動力就會被磨滅。現存制度已推行了百多年,我不是要推翻,而是想看看自己可以做到些甚麼。女兒六歲,我的教育方法就是甚麼也要她自己去做,我的心態是,她的功課我不會太關注,她有不懂的地方就請她自動來問,她寫錯了的字或做錯了的習作我亦未必會糾正。她有她的學習進程,例如她正學習去表達一個思想,表達思想理應是很自由的,不應拘泥於字寫得工整與否。剛升上小一的她也經歷了轉變,多了壓力,我反而很着重她的情緒、品格及態度。」

袁翠珊是這樣教女兒:女兒三歲時,她問:「你想做甚麼?」女兒回答:「我想做手工,摺一頭小狗。」她續問:「你需要甚麼材料?」女兒會說:「紙。」那就給她一張紙。然後女兒說:「我不懂怎樣摺啊。」她就教女兒如何動手指,一步一步去把她想要的小狗摺出來。可以想像,這位小朋友長大了,絕不會成為一個「長這麼大還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的年青人甚至成年人,因為她的媽媽自小已教她思想及尋找自己喜歡的事情來做,並在她有疑難時略指點一二。袁翠珊表示:「每個小朋友都有不同的天賦、特質、發展需要,以及盲點,如果家長未能領略,未能有意識地去幫助小朋友,家庭之中就會經常出現膠着及掙扎的場面。家長要學習的,是真真正正認識自己的孩子,以及如何去處理他們的需要,包括給予自由度及指引,去支持小朋友成長。這樣已經很足夠及美滿,不需要做得太多,反而應該多享受親子關係。」

除了親子活動之外,「自然遊樂」更特設家長工作坊,通過分享推動家長教育工作。

關於「自然遊樂」

「自然遊樂」深信大自然的力量能觸動孩子天賦的感官,以媽媽培育子女的心態啟發孩子的創意與潛能,故此致力於創設安全、有趣及適合兒童遊玩中學習的環境,從大自然中取材,讓一至十二歲兒童以自由玩的方式,自行探索大自然的本質,盡情投入玩耍。成人在旁支持,在合適情況下參與,鞏固親子關係。除了親子活動之外,「自然遊樂」更特設家長工作坊,通過分享推動家長教育工作。

(文:許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