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對兒童及青少年所造成的身心影響越來越受家長關注。近日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醫務總監默西發表報告,指社交媒體雖非毫無好處,但它對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可能造成長遠傷害。父母應在適當時候作出指導,協助子女正確使用社交媒體。

青春期大腦對社交媒體影響特別敏感

報告指出,社交媒體的確有助兒童及青少年更容易找到與之有連結的同儕圈子,亦為他們提供表達自我的途徑。另一方面,平台上卻充斥大量極端、不恰當和有害的內容,甚至有可能為他們帶來自殘甚至自殺的風險。十到十九歲這段青春期會令兒童及青少年對於同儕和社會壓力尤其敏感,令社交媒體的影響力更見明顯。報告提及一項針對十四歲青少年的調查,發現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越長,他們對身體形象越不滿意,甚至可能導致飲食失調、自尊心下降,以及展現較多憂鬱症徵狀等。此外,網絡欺凌、仇恨內容,以及因過度使用社交媒體而引致的睡眠質素下降、注意力失調等問題,亦不容忽視。

沉迷社交媒體影響身心健康

香港中文大學曾就本地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的狀況作出研究,發現在十一歲、十三歲及十五歲三個年齡組別當中,平均上網時間會隨年齡增加,這可能跟學業、通訊及娛樂的需求上升有關。約54%受訪青少年自覺有沉迷社交媒體,當中約22%曾「嘗試減少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卻失敗」及「經常藉使用社交媒體來逃避負面感受」;亦有近20%青少年自覺「經常由於想使用社交媒體而忽略其他活動(例如嗜好、運動)」。研究亦發現自覺沉迷社交媒體越嚴重者,其生活滿意度及自評健康狀態均越低,與前述的美國研究結果相若。此項研究亦可見,香港青少年並非不知過度使用社交媒體對身心帶來的影響,只是自制能力仍然不足,因此父母的適時覺察和指導就更為重要。

專家給父母的建議

社交媒體帶來的影響巨大,美國醫務總監默西提出了幾項建議給家長作為參考:一、以開放態度跟子女討論,一起制訂使用社交媒體的規則和限制;二、在家中設立「無科技區域」,鼓勵面對面的交流,限制睡前和用餐時使用手機及平板電腦等,鼓勵子女與他人建立線下交流;三、以身作則,父母應展示負責任和健康的社交媒體使用習慣,尤其注意在網上分享跟子女相關內容時,有否過量或過分深入;四、教育孩子正確觀念,與他們討論社交媒體的好處及風險,教導尊重私隱和保護個人訊息的知識;五、告訴子女若遇上網絡欺凌或騷擾,必須向父母、學校、社交平台或執法機構挺身舉報,不要因為害怕而隱瞞不快經歷。

參考資料: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外科醫生辦公室《社群媒體與青少年心理健康》(2023)、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學生能力國際評估中心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