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有關社交媒體危害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報導不少,但未得到普遍認同。最近這個觀點卻引起認真關注,因為權威的美國醫務總監提出呼籲,指社交平台應加上警告標籤,如同煙草產品那樣有健康提示。青少年上社交媒體,可以結交朋友、聯繫社群、認識新事物、表達創意和建立身分認同,好處實在不少,但它的負面影響亦有實證支持——研究指出青少年每日用社交媒體三小時,患上抑鬱症的風險增加一倍。

筆者之前曾跟香港兒科基金合作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接近七成的受訪青少年一方面喜歡社交媒體,另一方面卻感到心累,尤其是那些很着意取「讚」及有被欺凌經驗的年青人,顯示社交媒體對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的確有影響。汽車普及之後,交通意外令很多人傷亡,但立法規定乘客配戴安全帶之後,傷亡情況就受到控制。同樣地,社交媒體已經成為年青人生活一部分,也是一把雙刃劍,當下要做的正是設法管理安全隱患,避免青少年患上社媒成癮、抑鬱焦慮、睡眠不足或遭受網絡欺凌等問題。很多家長意識到孩子上社交平台有風險,但因不知道如何處理而感到憂慮。袖手旁觀或強行禁制均不是好辦法,美國醫務總監及不少專家除了倡議加上警告標籤,還建議家長制定策略,為子女「扣上安全帶」,讓他們學習安全及具備網絡禮儀地去使用社交媒體。家長宜跟子女討論社交媒體的利弊,提醒網絡欺凌的禍害和假資訊的泛濫,輔導孩子進行間歇性的離線練習,和他們商議限制使用規條,例如約定用膳、温習、睡前、家庭聚會時不到訪社交媒體,更可以協議於睡房外設置家庭充電台,睡覺時間全家人把手機關掉放到充電台,讓孩子不會晚上因上網而缺乏休息,影響身體健康。

李月蓮教授 │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榮休教授,曾任職多間傳媒機構,研究領域涵蓋傳媒和資訊素養教育、數碼世代和新聞網站。多年來參與教師培訓和主持家長講座,積極推動本港傳媒教育,曾出任教育局資訊科技教育督導委員會委員多年。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