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浸信會天虹小學的「啟夢者計劃」,不僅因為它提醒孩子要有夢想,更因為它的核心價值——夢想必須能夠用於幫助他人,並由老師與學生並肩同行,一步一步把夢想實現。
創新學習 為學生裝備未來
浸信會天虹小學的上課時間表如下:上午按照一般課程,包括中英數常等主科,午飯後是做功課時間,每周有兩天,學生按照個人喜好參加興趣小組,其餘三天是「啟夢者計劃」。老師和同學隨機分組,首先訂定一個「夢想」,大家由各有想法開始,互相說服對方,直至訂出一個大家同意的目標——「夢想」的標準非常簡單,第一必須惠及他人,第二是老師亦做不來才算合格。之後就是探索、計劃和進行,以一個學年的時間完成自訂的夢想。朱子穎校長解釋:「我們不根據能力、歲數或年級分組,是為了更貼近現實。在現實生活中遇上的人,不管是同學、同事、老闆或客戶,本來就是隨機。如何平衡各方意見並理出可行方案,是小朋友需要學懂的事。至於限制『夢想』必須是老師也不能憑一己之力解決,是希望老師能以身作則,與學生同行,一起學習去圓夢。」
決心推行這種果敢創新的學習模式,源自朱子穎校長對於教育的反覆思考及洞見:「今天的社會看似悲觀無助,政治環境、貧富懸殊和環境保護等問題懸而未決,我相信亦非我們這一代人所能夠解決,而教育就是這些問題的解決良方,教育的目的是裝備下一代去解決已經或即將面對的重重難題。例如日本政府在戰後加強教育工作,帶領人民從戰爭的後遺中走出來,日本人今天的國民質素有目共睹;香港六十年代的辦學亦非常成功,尤其在英語培訓方面,裝備香港人到世界各國生活和工作。」
「我們要問的問題是:時至今天,香港到底需要哪種人才?以二零零八年出生的學生為例,二零三零年後他們便會投身勞動市場。今天的老闆不需要擁有高默寫能力的僱員,更何況是二零三零年?物流和金融等行業佔本地生產總值很高的百分比,然而二零四七年後,會否維持零關稅和聯繫匯率等制度仍是未知之數。即使孩子將來從事專業如律師等,五十年不變後的《基本法》是否會變亦未可知曉。我認為未來社會的發展關鍵應該是創意、整合力和共享經濟。從宏觀看,香港必須依靠其他地方的資源,從微觀看,現時很多創新產業都採用共享經濟的概念,例如Uber和GoGoVan等。我們不要求所有孩子都成為創業家,而是希望通過有意義的教育,讓他們從小學習大膽嘗試,細心實踐,藉此為未來打好基礎,日後不論在任何行業也能立足,面對客觀世界的改變從容自處。」
「這種學習模式,其實不算玩耍。遊戲固然重要,但我們更注重學生珍惜課堂時間,進行有意義的學習。例如很多學生放學回家後埋首於抄寫式的功課上,但這方面的能力對他們將來又有多少幫助?相反,我們的學生投入於研究自己感興趣的題目,並一步一步克服困難去爭取成功,不是更有意義嗎?至於功課,一般學校的做法是給予學生足夠數量的功課練習,期望他們完成後便可融會貫通。然而如果學生本來就不明白,再多做練習也是無補於事。在我們學校,功課是讓老師瞭解學生學習進度的工具,如果學生的功課表現不理想,老師便應該檢討自己的教學模式,或是重新再教一遍,以確保學生明白。我們的學生也需要做功課,只是功課的性質不一樣。」
「天虹拯救隊」是由浸信會天虹小學首創的學生獎勵計劃,教師為學生設定不同任務,當學生完成後,教師便會利用「天虹拯救隊」遊戲程式,獎勵學生不同「螢石」,以贏取不同的獎勵,其中包括「天虹拯救隊基地」的電子入場券,在小息時自選活動如體感遊戲、平板電腦學習遊戲、動感滑梯及電視遊戲等,別開生面,小朋友樂在其中。
夢想無界限 惠及社群
學生的夢想創意無限,有人希望設計「水母機械人」解決海洋垃圾,透過吸入海水過濾垃圾;也有人觀察到自助餐浪費麵包醬的情況,推出「3D搽麵包機」,利用3D打印機印出帶有餐廳標誌的麵包醬,宣傳和環保一舉兩得;還有「智能流浪貓屋」,為流浪貓提供安全居所和衛生進食環境,大家更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追蹤貓咪狀況。另外,也有人想為長者製作精美蛋糕,於是到農場做農夫,付出勞力換取新鮮草莓,作為蛋糕的材料;有見貧窮長者拾紙皮只能賺取微薄的收入,學生希望在藝術家的幫助下用紙皮製作傢俱,以更高價錢賣出,為此,他們更嘗試到街上拾紙皮,親身體驗辛勞半天卻只能換取十多元收入的拾荒者生活。
「每一項計劃背後都有其核心價值。登陸月球看似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但可能是人類解決未來居住問題的方法。很多人或許認為在今天談論夢想不切實際,其實追夢是實踐核心價值,而不是純粹想要得到某東西或發白日夢。這個計劃同時為學生帶來很多正面影響,學習不再為滿足學校或家長的要求,而是由發自內心的推動力去成就。」
在浸信會天虹小學的校園內,更設有廚餘處理及魚菜共生的裝置。學生每天午飯剩下的廚餘會被製成魚糧,用來養飼三十條食用魚,而養魚用水會通過魚菜共生的生態系統用來種菜。菜每年可以收成三次,而魚則每年收成一次,皆送予社區內的獨居長者。正正因為這個理念,推動同學不怕骯髒,親力親為去照顧魚和菜,並培養關心社群的愛心。
同學把辛苦飼養的鮮魚親手送予區內長者。
老師參與 分享尋夢旅程
朱校長談到,要有效推行「啟夢者計劃」,首要要處理的不是如何鼓勵孩子追夢,而是推動老師參與其中。「所謂言教不如身教,倘若連老師缺乏熱誠,教導孩子追夢豈不虛偽?以STEM為例,現時很多學校大力推動STEM,但我們沒有任何相關課程,因為它應該是一種生活態度。如果老師因沒有資源為理由不做,那就違反STEM的精神,即積極解決日常遇到的問題;如果他們的『夢想』只是過一天算一天,不可能達到『生命影響生命』的效果。」
「我們的首要工作是確立團體的核心價值,包括安排老師工作坊及培訓,鼓勵他們反思從事教育工作的夢想是甚麼。其次是時間表的規劃,很多老師每天為批改功課而失去生活和夢想,而我們規定老師一星期最多上十八節課,加上學生做的大部分是網上功課,可靠電腦完成部分批改工作,讓老師騰出更多時間與學生一起思考議題。」
「有別於其他學校,我們的老師空堂較多,可爭取時間備課及休息,小息時間我反而要求全體老師參與,陪伴學生玩耍,建立感情,令教學及溝通更加容易。」當日所見,學生在走廊遇上校長,皆快樂親切地高呼「朱校長」,不少更伸出手來拉着朱校長的手,相信這裏不但是孩子的理想校園,更是不少教育工作者夢寐以求的作育英才之地。
**********
總編輯許芷茵的話:
學生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少不免需要別人的幫助,基於「共享經濟」的理念,學校亦鼓勵學生透過不同的方法籌「Help」,更於十一月一日在數碼港舉行了「兒童夢想募資日」,每組學生有三分鐘時間介紹自己的夢想計劃,向大眾籌募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兒童夢想募資日」當天有三百間商戶到場支持,完場後更有八間機構代表表示願意提供船隻,讓同學試行「水母機械人」。
朱校長分享:「作為津貼學校,我們所做的非為牟利,而是希望集大眾的力量豐富孩子的學習體驗。相較於捐款,我們更希望直接與機構組織合作,或實行『Startups』的概念,透過向公眾分享自己的想法,吸引有興趣的機構組織投資或合作。」除此之外,學校更成立了dreamstarter.hk籌眾平台,大眾可以登上網站瀏覽所有計劃詳情,如果感興趣的話不妨助學生一臂之力,而學生亦會定期向支持者報告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