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發展勢不可擋,就連微軟聯合創辦人比爾蓋茨也驚嘆:「這影響非常深遠,甚至有點可怕。」面對AI來勢洶洶,家庭和學校如何幫助孩子強化和鞏固自身的優勢,在未來穩步迎接挑戰?

專業如醫生和教師都有機會被AI取代

比爾蓋茨早前接受NBC美國全國廣播公司《今夜秀》(The Tonight Show)主持人Jimmy Fallon訪問時指,目前我們在許多領域仍然依賴人類專家,例如醫生和老師,但在AI迅速發展之下,在未來十年,優質的醫療建議和教育將會變得免費而且唾手可得;他上月與哈佛大學教授Arthur Brooks對談時經已提出AI將會觸及人類日常生活的每個層面,從改良藥物和診斷,到廣泛使用的AI導師和虛擬助理。他更指出AI將會在教育和醫療上有進一步突破,在教育方面將出現能夠理解教學法和動機的AI導師,在醫療方面,AI能夠綜合大量醫學文獻、病史和新研究,提供比人類醫生更準確且更全面的診斷。換句話說即使專業如醫生和老師,部分職能都有機會被AI取代。他亦曾求OpenAI建立一個可以在高中AP生物考試中獲得最高分數的模型,本來預計兩到三年才能完成,結果僅僅幾個月便做到。就連蓋茨也驚嘆:「這影響非常深遠,甚至有點可怕——因為它發生得非常快,而且沒有上限。」

比爾蓋茨早前接受NBC美國全國廣播公司《今夜秀》(The Tonight Show)訪問時發表了他對AI的看法。

但比爾蓋茨對AI為人類帶來的整體利益持樂觀態度,他認為AI能帶來「致命疾病的突破性療法、氣候變化的創新解決方案,以及為所有人提供優質教育。」他指出有些事情並不會被AI取代,例如人們不會想看機器打棒球;「有些事情我們會自己去做,但在製造、運輸和農業方面,但長遠而言這些都將會由AI解決。」

蓋茨:三種工作人類仍有優勢

但有三種工作比爾蓋茨認為人類仍有優勢,一是AI程式設計師,在除錯、改進和推進AI方面這個崗位仍然非常重要;二是能源專家,因為AI無法單獨管理龐大且複雜的各種能源,亦因為全球能源的供應與需求難以預測,因此需要由人類專家監管環境和制定可持續的解決方案。三是生物學家,因為生物學家能透過創造力、直覺和批判思維持續在推進醫學和理解生命複雜性方面發揮重要作用,AI雖可分析大量數據並協助診斷疾病,但難以像人類那樣能提出突破性假設,因此AI只能作為工具,而不能取代人類的角色。

李月蓮教授:勤奮和背誦能力在ChatGPT世代並非最重要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榮休教授李月蓮多次在《黃巴士Light》中撰文探討學校和家庭在人工智能時代應如何幫助下一代保持優勢。她引述世界經濟論壇的調查報告提出的多項未來重要技能給家長參考──「分析性思維」是首要核心技能,其次是「創造性思維」,跟着的是「韌性(抗逆性)、靈活性和敏捷性」、「動機和自我意識」、「好奇心和終身學習」,還有「科技素養」。李教授認為:「亞洲孩子以往的優勢是勤奮,背誦記憶能力強,具豐富知識和專業技能,但在ChatGPT世代,這些並非最重要。往後加強訓練孩子的創意思維、解難能力和批判思維,他們才能在新社會有競爭力。」她指出人工智能不能取代的是人類的「軟技能」,家長應該用心栽培子女的同理心、批判思維、創意、情緒智商、道德感、人際關係、非傳統的世界觀和獨特主見。

一項人類獨有的技能在未來多種職業中必須具備

另一方面,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2025年未來工作報告中指出,除了科技人員有大量需求外,需要具備人際連結技能的專業如護士、社工、輔導員、個人護理員及教育工作者將會大幅增長。李教授認為學校及家庭在人工智能時代,除了着重提升孩子的科技能力和教導他們如何和機器好好共事之外,不能忽略培育孩子的人際溝通、互動及連結能力。她亦提到美國一位社會學家呼籲教師及家長,在人工智能時代尤其需要維護下一代個人互動及人際連結的能力,因為人際互動是生活之本,對個人及社會至為重要,而且是人類獨特屬性,非人工智能可以取代。無論是教師、護理人員、售貨員、律師或管理人員,他們要把工作做得好,都必須具備良好的人際溝通和面對面的互動能力。李教授認為只有鼓勵子女學好「做人」,才能讓他們自信地在人工智能和機械世界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