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些人眼中,校園欺凌現象可能只是電影中的情節,但其實這現象在世界各地皆十分常見,且對學童心理影響深遠。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在二零一五年收集的數字,香港學生一個月內受校園欺凌的比例為全球第一。若欺凌事件不幸地發生在子女身上,家長可如何應對?我們又可如何教導小朋友正確又安全地面對欺凌者?有請專家為我們細解。
在學校裏,同學間的糾紛十分常見,亦可以成為訓練小孩社交能力的好機會。而欺凌則比較嚴重,被欺凌者不但有機會受傷,事件更會在他們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然而在旁人眼中,糾紛與欺凌卻難以分辨。其實,欺凌與普通糾紛的不同之處在於欺凌者與被欺凌者必須存在強弱懸殊,不論是人數、體力還是高度等。此外,紛爭可能只會持續一天或一個小息,但欺凌則會持續一至六個月不等,並會對被欺凌者帶來身體及心靈上的傷害。究竟欺凌現象為甚麼在校園如此常見而不被成年人察覺?專家指有三個原因:
第一,不少家長早已離開校園生活,以為欺凌只是小朋友間的玩鬧,不加以處理,或是淡化事情;
第二,中國傳統文化宣揚「家醜不外傳」的觀念,以至家長就算得悉子女被同學欺凌,也不希望校方公開處理事件,令不少欺凌者更加猖狂;
最後,香港大部分小學的就讀學生多,每班均有三十至四十多人,有時候實在令老師忙得不可開交,沒有辦法察覺到或適時處理班內的欺凌事件。
既然難以察覺,家長更加需要加倍注意小朋友與其他同學相處時的表情。懷疑孩子在學校被欺凌時,我們作為孩子的支柱必須保持冷靜,聆聽孩子複述事情的經過,引導他講出自己的想法,並認同他的感受。過程中家長不應衝動斷定對錯,而是要緊握小朋友的手,讓他明白父母支持他,當然支持並不等於要認同他的所有行為。瞭解事情的真相後,若孩子同意向學校反映,家長亦應先和他溝通好自己會如何與老師講述事件,好讓小孩未來遇上同樣事情時更有信心自己面對。
欺凌本是群體現象,小孩有時候並非憎恨被欺凌者,而是因為怕被排擠所以才不敢吭聲。若校內有欺凌現象發生,家長應教育孩子不去取笑受害人,亦不去議論別人的是非。如有需要,可低調地向可信任的老師及社工反映,幫助被欺凌者的同時,亦可避免自己也被欺凌。
鳴謝: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單位主任及資深社工凌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