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兒時便開始探索世界,學習說話、自理及走路等各種必要技能。父母最興奮的莫過於是聽到孩子學會叫「爸爸」、「媽媽」。不過,如果小朋友口齒不清,家長切莫掉以輕心,因為孩子可能患有構音問題,而構音問題比懶音的影響更大,令患者無法清晰表達所思所想,在溝通方面造成障礙。
構音問題俗稱發音問題,指由舌頭的擺放位置及口型引起咬字不正或咬字不清。假如小朋友在模仿或糾正後發音仍有錯誤,就可能有構音問題。鄉音和懶音都是習慣,未必會對溝通造成障礙,一般不歸類為構音問題。構音問題大致分為三類:省略(如把「三」讀成「沙」,省略了合唇尾音「m」)、替代(如把「花花」讀作「爸爸」,以「b」音替代了「f」音)及發音偏差。
如何發現孩子的構音問題?
言語治療師指,一、兩歲的兒童口部肌肉發展還未成熟,有構音問題是正常的。如果他們能夠正確發出約一半的語音,家長便不必多慮。到了三、四歲,小朋友應能準確讀出大部分語音,加上他們在這個年齡階段多說話,構音問題便會變得明顯。假若父母發現子女發音仍然不清,或者在多次糾正下依然不能準確發音,便需考慮接受言語治療師評估,診斷是否有構音問題。我們還要留意孩子誤讀的模式。如果小朋友的發音錯誤在其年齡層十分罕見,或者發音偏差較大,構音問題可能比較嚴重。孩子發音錯誤的廣泛程度是另一指標。譬如說,孩子在任何情況下,都會誤讀所有「f」音的字詞,包括「火」、「花」及「肥」等,就很可能有構音問題。
發展及身體機能是造成構音問題的兩大因素。如果兒童有發展問題,包括智能、學習及語言發展遲緩,發音系統發展亦會受到影響。口部肌肉發展同樣有關係。隨着孩子成長,口部肌肉會越來越強,控制力也會越來越好。由於發音牽涉口部活動,假如口肌發展追不上年齡,便會引致構音問題。另一方面,身體機能也是重要因素。肢體弱能的兒童全身肌肉力量,包括口肌皆弱,因而影響構音;聽障兒童聽不清楚自己和別人的發音,自然容易誤讀;「黐脷筋」則令舌頭無法靈活擺動,導致發音不準。
治療構音問題
在治療方面,言語治療師會要求小朋友發出不同聲音並對比,以學習目標音素的正確發音。治療師會循序漸進,由單字開始訓練,然後再練習詞語和句子。如小朋友的構音問題源於身體機能,治療師會為小朋友進行口肌協調及控制訓練。言語治療有不同策略。首先,治療師會以符號或圖像教導小朋友,例如會以蛇代表「s」音,或者以合口圖片代表「m」音,讓小朋友學會及記得正確發音。第二個策略是重複練習,而且需要家長參與,以示範正確讀音,也讓小朋友感受到父母支持。言語治療師亦會運用饒富趣味的玩具或遊戲,激發小朋友練習,讓他們在有意思的環境下學習正確發音。最後一個策略則是運用觸覺、視覺、聽覺及口頭提示,如要求小朋友把手放在嘴前,然後發出「趴」音,藉此「感受」發音。
若家長初步想要改善子女的構音問題,言語治療師提倡少干預的原則,建議家長慢慢讀出目標字詞,讓小朋友聽到正確的發音並跟讀。家長亦要正面對待孩子的構音問題,切忌取笑甚至懲罰他們。假如孩子有構音問題,家長不妨先為他們傳譯,畢竟順暢的溝通對孩子學習和建立信心也是十分重要的。
鳴謝:協康會言語治療師督導主任李麗清女士。